什么2200MPa超强钢、HAD智驾?这些小米话术你最好别全信

要讲最近最有娱乐性的产业剧,非小米造车莫属。别的不说,他们营销团队真的太会玩,一波又一波的花式宣传让人眼花撩乱,有些甚至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看车展还是在看段子合集。

尤其是当他们开始说“百公里加速不含起步时间”、2200MPa 超强钢、纸巾盒是车规级,但车载芯片是消费级时,我开始认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内测一个全新维度的文案引擎。

不是你理解错,是他们话术真的很精

我们来拆几个经典话术。比如“百公里加速不含起步时间”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猛,但真正稍微接触过一点车评或动力学的朋友都知道,百公里加速,国际通用定义是从 0km/h 开始测,也就是完全静止状态。你现在告诉我起步那段不算,那到底是几公里开始测的?3?5?这就像你去考多益(TOEIC)听力,结果监考官跟你说前面两题太简单所以不算分。

这套说法最早是在 SU7 Ultra 的发布中看到的,当时小米宣称零百加速只要 1.98 秒,不过旁边悄悄写了“不含起步时间”。不少人以为是“惯性起步”或“滚动起步”,其实官方并没有明说测试方式,只是把一个相对好看的数据放大说。这种策略就像你去夜市买一条“自称原价三千”的牛仔裤,标签上印着“现折 80%”,然后发现根本没人知道它原价是多少。

再来看另一个:小米宣称他们用了“2200MPa 超强钢”,乍听之下很唬人,感觉比变形金刚身上那块金属还抗揍。但问题来了,2200MPa 到底是抗拉强度还是屈服强度?如果你不搞材料工程,大致可以这样理解:一个是撑到快断裂时的极限强度,一个是你车门被撞凹但没断的能力。如果他们用的是抗拉强度的数据去讲强度有多高,那就有点像拿你 bench press 最大次数去说你可以一直做。技术上没错,听起来也很猛,但你如果真拿它去撞,那就是撞一次而已。简单说,一个看的是极限撑爆,一个看的是能不能撑住日常的撞击。

顺带一提,小米还去注册了“超强钢”当商标。这听起来就像有人申请“顶级浓汤”或“高端盐巴”也能注册成功一样。据了解,该商标确实注册在第 6 类金属材料类别下。这已经不只是文案带风,而是用法律框起来的营销话术。

从纸巾到智驾系统,每一个细节都能讲成神话

还有更离谱的。他们有次发布会重点讲了一个车内磁吸纸巾盒,说这玩意是“车规级”的。原意是说它通过了车用材料在高温、震动等环境下的标准,但说实话,就算我现在去找工厂做一批用 PC+ABS 材料的纸巾盒,也能号称车规级。关键是你讲这个干嘛?是不是因为其他零件没办法讲,所以只能挑个能过认证的小东西来宣传?

对比一下他们车载芯片用的是手机端的骁龙芯片,说是特规封装,但本质上还是消费级产品。这就好比你跟我说这个汉堡特别厉害,用了和神户牛排一样的酱油腌过,但牛肉是冷冻牛碎肉。

还有那个 Xiaomi HAD(小米全场景端到端自动驾驶),光听名字你可能以为他们在搞 Waymo 或特斯拉 FSD(Full Self Driving)那一套,但其实“端到端”只是他们的商标名称之一。更有趣的是,这些名词虽然在 AI 领域很常见,但拿来当做营销主轴又不讲清楚架构、能力、冗余系统等细节,就有点像说“我用的是类 GPT 架构”,可实际上是调了个 GPT API 接口。

如果你去看特斯拉的 FSD,或 Waymo 的无驾驶员系统,不论是传感器配置还是算法自主能力,至少会列出具体等级(像是 L2+、L3),小米却几乎没在官方宣传中说明他们是 L 几,也没有展示在复杂道路的应对能力。你就会感觉到,有名字,没交作业。

窄轮续航 vs 宽轮安全,一个轮胎搞定不了所有事

绕了这么多套路,车最基础的抓地力——轮胎别忘了。官方为了让 YU7 拿下 CLTC 续航 835 km(标准版)和 770 km(Max 版)等好看成绩,标配的是 19 英寸搭配胎宽 245 mm 的窄轮设置;这个配置在重量超 2.1 吨的车身上能省点续航,但在弯道或湿滑道路上的操控力可想而知

然而到了麋鹿测试(moose test)现场,小米立马换装前轮 245mm、后轮 275 mm 的 21 英寸配置。也就是说,为了安全他们认可“宽胎重要性”,但为什么不直接送给消费者?雷军发布会上豪言“很多东西免费送你”,但轮胎这一线关系安全的关键配件却要 加价选配,这就有点像你点炸鸡送个小包薯条,主菜还得你掏钱升级套餐。

说到底,小米为了让价格看上去比特斯拉的Model Y便宜一万块人民币,续航也更高。所谓满满的营销手法,实际上就是套路。

「我们没有一个细节是抄袭的」?真的要这么硬拗吗?

在外观设计方面,小米有一段时间很自信地说 YU7 的每个设计都没有抄袭。我必须说,这种话讲出来真的很危险,毕竟车圈从来都不是一个讲原创优先的地方。更现实的情况是:你能做到像别人,但不被告,就已经算是天花板。很多车厂都不敢拍胸脯说“我们完全没借鉴谁”,毕竟车灯、腰线、车尾这些部位,本来就容易撞型。

与其硬说自己没抄袭,不如大方承认我们是致敬某些经典车型,只是做了符合我们用户定位的优化。这年头观众其实不讨厌你借鉴,讨厌的是你抄了还要装没看过。

安全测试、性能锁定、套件装饰,全都是戏精场

我们再看几个案例。例如 SU7 Ultra 有一个“排位赛模式”,能激发出更高马力,数据听起来相当浮夸,但后来被发现这模式其实是被锁住的,必须官方解锁才行。你这不就跟手游里的“隐藏皮肤”一样,买了车还要打副本解锁,真当自己是 Gran Turismo(竞速游戏)了?

更魔幻的是空气动力学配件。有批 SU7 配备了标称“空气导流”的碳纤维风道饰件,结果被车主实测发现根本是实心的。说白了就是个装饰盖子,不能导风也不能散热。后来小米承认这个东西“只是表达上不够清楚”,并提供换回铝盖或补贴。这种操作方式,很像是你点了一碗牛肉面,结果发现里面的牛肉是印上牛字样的豆皮。

最后来提个让人心情沉重的事:SU7 已经发生过数起交通事故,包括致命碰撞跟起火燃烧事件。虽然责任认定未必全归车厂,但如果你在安全相关的功能上不断用花俏名词营销,比如“全场景智驾”,那消费者在事后对你问责,也只是自然反应。

小结

我一直觉得,造车是个重资产、重责任的行业,不是做手机那种可以一年出一代,bug 下次 OTA 补一补就好的产业。如果你连宣传词都要玩得这么极限,甚至必须靠注册商标来确保概念不被打脸,那到底是为了让产品变得更透明?还是更不可质疑?

消费者现在其实没有很挑剔,他们只是不想被耍。如果你能诚实地说,这车很快但不是最快;材料不错但不是最硬;设计有参考但我们做得更舒服,那可能比你用 2200MPa 和 HAD 这些词还更能打动人。

未来的智能车拼的不只是硬体,更是一个品牌能不能建立信任的能力。宣传话术终究会过去,留下来的,是产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有你怎么面对问题。别让花俏的名字替你决定荷包的方向。

《什么2200MPa超强钢、HAD智驾?这些小米话术你最好别全信》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