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你在计划了,你只是拖延得比较文艺

有些人天生像GPS一样设定好目的地,脚踩油门一路向前;也有些人像哲学家,出门前要先搞清楚自己为啥出门。这两种人,分别可以叫做目標导向(goal-oriented)和理由导向(reason-oriented)。别急着给谁贴标签,其实这背后有点学问,也挺关乎我们怎么做决定、怎么工作、甚至怎么过人生。

什么是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的人,基本上脑袋里常出现的问题是:”我要达成什么?” 不管是减肥、创业、换工作,他们第一步就是设定目标,然后把时间、资源、精力全数压上去。他们会排进度表、设KPI、比进度,还没做就已经在想完成时的庆功宴要吃什么。

这种人好处是:效率高、执行力强、不容易迷路。他们很擅长把复杂问题拆成可执行的任务,然后一个个打掉。就像高频交易的交易员,不看宏观逻辑,纯粹就是”今天有肉吃没?” 那种。你给他们一个deadline,他们多半能在时间内交出东西。

但目标导向的盲点也不少。他们容易忽视过程中的变化、情绪、甚至意义。为了冲业绩可以忽略客户体验,为了上榜单可以把团队搞到快炸锅。他们很像开满速的赛车,方向不对也不会自己停下来,除非撞墙。

什么是理由导向?

说到理由导向的人,他们更常问的不是”我要去哪里”,而是”我为什么要去?” 听起来像是比较理性,实际很多时候根本就是在给自己不行动找理由。他们常常用“我要想清楚”为名,拖着不动,其实是怕失败、怕麻烦,或者就是懒。

这些人很擅长包装自己“慎重思考”的姿态,实际上常常卡在第一步。搞品牌、写计划、看投资机会,讲了一堆“还需要更多资讯”、“我不确定时机对不对”,结果啥都没做。他们像在岸边计算水温的人,水都快蒸发了还不跳下去。偶尔确实也能挖出一些深度,比如Charlie Munger那种思考型投资人,靠逻辑吃饭。但老实讲,那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都不是芒格。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在“分析”,却永远没有实际动作,那你就不是在深思熟虑,而是在自我安慰。不要再把拖延症说成战略了。

现实世界:没有谁比较好?不,是看你能不能动起来

Silhouette man jumping over I can do it wording on cliffs with cloud sky and sunrise. Never give up, Good mindset, and Successful achievement Concept.

很多人喜欢讲“没有哪种比较好”,但我觉得这句话有点虚。现实是,不管你是哪一种,只要你“卡住不动”,那就是问题。如果你太目标导向,容易当无头苍蝇乱冲;但如果你太理由导向,就会变成永远在计划却永远不开始的那种人。

关键在于有没有动能。哪怕方向还不完美,动起来修也比永远坐在原地靠谱。你不能拿“我要先搞清楚”为借口,一拖就拖到明年Q3。

小结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套操作系统。你可以用目标导向的效率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可以用理由导向的深度看清长远的方向。但最怕的是你用“我要想清楚”为借口,最后什么都没做。

行动才是最好的策略。下次你要决定跳槽、投资、换生活方式前,别光想逻辑,也别盲目冲。问自己:我是真的准备好了吗,还是只是在找理由拖延?

搞懂这个问题,说不定能省下你很多时间,也少走一些冤枉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