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喜的人生超废:为什么“不好搞”才是高阶人生配置

two woman helping a male friend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其实他们活得不太开心,是因为太”好相处”了。

你有没有发现,职场里永远有一类人,能力不一定最强,绩效也不一定最亮眼,但就是升得快、人缘好,老板还特别赏识。反过来看,很多真正有料的、搞创意的、效率爆炸高的,却总是因为“不合群”“个性强”被边缘化,最后干脆自己创业或被边缘到另一个时空。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好相处”真的这么重要?还是我们根本搞错了什么?

什么是“太好相处症”?

所谓“太好相处症”,就是那种习惯性地不说”不”、不愿得罪人、害怕冲突,哪怕内心超级不爽,也会点头微笑说:没问题,辛苦你了。

听起来很美德对吧?但代价是你的人生很容易就变成别人的配角。你不去争取,就没人会主动给你。

其实这心态,从小就被灌输进我们脑子里。家庭教育教你乖乖听话、学校鼓励你当个好学生,社会告诉你做人别太有棱角。久而久之,讨好成了本能,独立成了罪。

大明在一家外商公司做了十年。某天他的团队被并入另一个部门,老板直接跳过他,派了一个年轻人来接管整个小组。原因呢?“你做事太稳了,不像是会争位置的人。”。。。 继续阅读

钱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有没有本事说“不”

有些人花一辈子研究怎么赚钱,有些人一边讲干话一边赚钱,还有些人呢,一边滑手机一边羡慕别人赚钱。这篇文章不是什么励志金句合集,而是要带你拆解现实中财富积累的底层结构。没有闪闪发光的口号,只有一步步真实可行的路。这不是速成秘笈,而是一套长期有效、可复制但不好走的路线图。我们来聊聊《The Algebra of Wealth》(中译:财富方程式)这本书背后的逻辑,讲清楚钱到底怎么来,怎么留得住。

财富到底是什么?不是钱,是选项

大部分人提到财富,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名车、豪宅,还有在Instagram上环游世界的网美。但书的作者Scott Galloway说,真正的财富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有多少“选择权”。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在面对工作、生活甚至人际关系时,敢说“老子不干了”。如果你靠薪水过日子,那你可能看老板脸色吃饭;但如果你有足够资产撑住生活,就算不上班,也没人能逼你去拼KPI。这才是实质的自由。。。。 继续阅读

什么是最顶级的炫富?闭嘴,睡饱,喝热茶

Young hispanic girl wearing casual t shirt asking to be quiet with finger on lips. silence and secret concept.

你有没有发现,年纪越大,越懒得解释自己?不是因为没话说,而是知道解释没用。讲白一点,年轻时你可能还会想在朋友面前秀一下新车、晒个股票绩效,四十岁以后?能不讲话就不讲话,别人问你过得好不好,你只想回一个字:「好」。

这种「沉默」,不是社恐,是顶级炫富。

炫耀的生命周期:从显性到隐性

二十几岁刚出社会,不炫不行啊。不管是社交媒体打卡、穿GUCCI拿PRADA、还是贴个MacBook贴纸上班,讲白了都是在证明自己「混得不错」。那时候谁还不想让老板看到自己有冲劲、让亲戚知道自己没混吃等死?

三十几岁你开始追求的是资产证明,比如买第一间房、换电动车、开始跟投点startup,炫耀的方式升级成了「我不是在花钱,我是在投资我的未来」。听起来合理吧?其实本质一样,只是炫耀的外壳换了个包装。

但四十岁以后,真正懂行情的人都知道:越是有底气,越不想说话。

财务自由之后,你不炫也有人知道你有钱

先讲个例子,有个朋友在科技圈混了十几年,三十七岁就FIRE(Financial。。。 继续阅读

你以为在精打细算,其实在慢性自杀财务自由

Portrait, headshot Stingy senior man, holding, smelling money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明明不笨、也不是没有机会,却总是卡在原地?生活过得越来越拮据,心态也跟着越来越“穷”,就像陷进了一个看不见的回圈。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或者你偶尔也会陷进这种状态,那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穷人最爱做的三件事」,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思维上的地雷,你自己正在踩。

把世界当罪魁祸首:每天都在怨天怨地怨空气

市面上有一类人,开口闭口就是:“行情太差”、“老板太狗”、“出生不公平”、“别人都靠关系”,这些话听久了其实蛮像背景音乐,你都可以猜到下一句。

抱怨这件事很爽,真的是会让人上瘾的那种。你嘴上骂世界,心里就少责怪自己;你说运气不好,其实是在安慰自己的无能。但问题是,情绪爽归爽,现实不会动啊。你在那边讲三小时不如人家动手三分钟。

很多人抱怨着抱怨着,就真的信了:我改变不了,所以我不用努力。最后就陷进“越穷越丧、越丧越穷”的死循环里。

现实点说,真的想改变,第一步就是少说多做。别再怪东怪西,先问自己:“我还能做什么?”这才是真正启动改变的第一步。。。。 继续阅读

炒股、创业、搬砖都逃不掉的四种赚钱差距

Businessman giving or paying money to a man

钱难赚,人难搞,但总有人赚得比你多。问题不在他们做了什么神奇的事,而是他们踩到了某些通用的套路。你以为是天赋碾压,其实更多是方法论不同。

我们常讲信息差,但很多人只停留在听说层面。那不如我们今天系统性聊聊,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财富差距的四种方式,过去有效,现在有效,未来大概率还是一样奏效。别担心,这不是励志文,是现实文。

信息差:我知道的,你不知道

信息差听起来像高深的金融术语,其实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然后我靠这个差距赚差价。举个台湾常见的例子:你知道某家上市公司准备发布重大利多,当然不能搞内幕交易啦,但如果你刚好比别人早半小时看到新闻,先买再涨停,是不是就赢在起跑点?

在东南亚不少地方,做贸易的华人更是信息差活教材。他们知道哪里有货源、哪里缺货、谁付得起溢价,然后在中间撮合。一张嘴一个电话,不动产就能转化为流动利润。你不必懂制造业,但你得懂怎么收集和分发信息。

有趣的是,很多人以为搞情报只属于特工,其实你每天滑手机的习惯,就决定了你是否拥有信息差。你看八卦新闻,他看产业趋势,差别就在这。。。。 继续阅读

赚钱这件事,别想太多,先干再说

Back view of young woman unpacking after moving to a new home.. Concept of cardboards boxes and work to move and change house. New life concept. Loan and mortgage economy. Independence lady leisure

我们来聊点现实的事。为啥有些人赚钱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些人拼死拼活却原地踏步?别急着甩锅经济或命运,先从脑袋开始检查。这不是鸡汤,而是个冷知识:越是不赚钱的人,越容易给自己设限,思维比高数还绕。这类人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想太多,做太少。

一、复杂脑袋,贫穷的温床

有些人还没开始行动,脑中就已经上演各种失败剧本。

他们常想:“这项目靠谱吗?”、“失败了怎么办?”、“我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别人会不会笑我?”……想来想去,心累到连动手的力气都没有。

另一边,真正赚到钱的人想法简单粗暴:“先做再说”、“不行就换”、“别人笑我?随便他”、“市场饱和?反正我有我的方法”。

这不是盲目乐观,是知道真正的风险不在失败,而是在自己连开始都没开始。

二、赚钱这事,本来就不复杂

少点内耗,多点行动

很多人把时间浪费在分析为什么“不行”,但赚钱这事,常常是“先上车再补票”。没有人能靠脑补搞出商业奇迹。

我有个朋友第一次尝试接案做影片剪辑,设备阳春得不行,用的是他高中时期买的老笔电,剪片时常常突然死机,画面也卡得像。。。 继续阅读

社交潜规则:你被轻视不是一次两次,是你一直没反应

businessmen have conflict in studio. conflict of businessmen shouting. photo of businessmen

有人其实不说破,但他就是瞧不起你,而你却还以为这人只是有点难搞。

我们这代人常说“做自己”、“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但现实是:当一个人持续用一些微妙却难以直接对质的方式在贬低你,再怎么佛系,心里也会有点堵。更棘手的是,这些轻视往往不是用骂的,不是直接羞辱,而是包裹在看似合理、客气甚至关心的外壳里。这篇文章,我们来揭示七种常见的“隐性瞧不起”,以及你该如何看穿、应对。

他不在乎你的时间,因为你对他不重要

有些人约你三次放你三次鸽子,然后还一脸无辜地说“最近真的太忙了”。听起来像个合理理由,实际上就是一种贬低。时间是最基本的尊重,如果有人总是在你安排好日程后临时变卦、迟到,甚至干脆消失,那他的潜台词就是:“你不值得我为你腾出时间”。

我创业初期也遇过一个所谓“业界大哥”,每次见面都被他拖延,后来才知道他对那些他真正在乎的人从不失约。那我算什么?我只是他眼中的备胎资源。这种人别指望他未来会认真对待你,早点断舍离才是真智慧。。。。 继续阅读

聪明又贫穷的你,到底卡在哪?

Brain activity

很多人看起来都很厉害:上知国际大势,下懂娱乐八卦,甚至还能聊两句人工智能。但只要一谈到赚钱,却立刻原形毕露:讲得天花乱坠,钱包却瘦得像过冬的松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所谓的“穷人思维”,到底藏着哪些坑?

1. 自嗨的信息搬运工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永远不缺这样的人:他们深谙特朗普的最新八卦,也知道OpenAI的ChatGPT发布了什么新功能。但当你问他们“你这么懂,怎么没利用起来赚钱呢?”对方的表情总是透着一股迷茫和尴尬。

这类人其实就是典型的信息搬运工。他们习惯被动接受信息,把别人的八卦、新闻当成自己的见识。比如某位朋友天天转发AI新闻和经济趋势,但他自己连Notion自动化都不会用,离“变现”两字还差十万八千里。真正有商业头脑的人,会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信息能怎么变成钱?

2. 被洗脑的安全感陷阱

很多人从小被教育,“好好读书,找份稳定工作。”听上去没毛病,但问题在于,这句话灌输了一种“稳定至上”的思维模式。这种安全感让人甘愿被锁在一个固定收入的舒适圈里。。。。 继续阅读

滑到没感觉?你的人生动力可能被手机榨干了

有时候,人们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滑手机。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是为了填补一种说不出的空虚。这种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正悄悄掏空我们的注意力和动力。

AI Generated. AI Generative. Vibrant multi color explosion holi powder boom with handsome man portrait in sunglasses. Graphic Art

现代社会节奏极快,资讯爆炸,人们时常陷入一种持续被动接受刺激的状态,不知不觉中耗尽了心理能量。要重新掌控注意力,必须先理解大脑是如何回应这些刺激的。

多巴胺的运作:奖励机制变成消耗机制

多巴胺(dopamine)是大脑中与动机、奖励有关的重要神经传导物质。它原本是帮助人类辨别哪些事情值得重复,协助在面对挑战或获得成果时产生满足感。

但在当代社会中,这套机制被大量短期刺激所占据。例如社交媒体、短影音内容等,会导致多巴胺频繁且过度释放,使人们渐渐对需要持续努力的任务失去耐心和兴趣。

短暂、高频的刺激相比长期目标更容易激发多巴胺,这种不平衡的奖励机制使得人难以投入深度工作或长期成长。

没有方向感,往往来自持续的内耗

长期缺乏清晰目标,会让人陷入“忙碌但迷茫”的状态。许多人不断完成任务,却难以感受到成就或明确的进展。。。。 继续阅读

别再怕说错话了,你以为别人有空在乎你?

There are several other people on the beach, some of whom are also picking up trash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讲话总是小心翼翼、扭扭捏捏,好像怕别人不高兴,也怕自己说错什么,结果不但说服不了别人,反而被看轻了?

其实,这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在面对人际互动时,没有搞清楚一件关键的事:大部分人根本不是特别在意你,他们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事。

举个例子,你在会议上发言时,明明是为了提出合理建议,但因为太在意别人眼光,反而讲得含糊不清,最后还被质疑没准备好。

先搞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大多数人,包括你我在内,和他人互动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上班的时候主管找你,是为了推进项目;客户跟你沟通,是希望你帮他解决问题。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他们任务链条中的一环。

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冷漠,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你也是一样的。当你叫外卖,不会关心外送员今天心情好不好,只在意他有没有准时送到;去看医生,也不会在意医生累不累,只希望他赶快帮你处理问题。

所以,别太纠结别人对你的看法。他们没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大多数评价、批评或忽视,都是他们当下任务和情绪的反射而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