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成本只有别人一半,特斯拉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

讲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特斯拉秘密:他们靠着保修成本控制,悄悄省下了几十亿美元,而且还不是那种靠削减服务品质的方式省的。这不是开玩笑,就连福特(Ford)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GM)都被比下去了。你以为买车之后进原厂维修是常态,特斯拉却早就玩起了新招:用软体搞定硬体问题、用数据揪出潜在故障,甚至可以派出流动维修车直接杀到你家楼下。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这就是特斯拉现实世界的操作。

一辆车只赔236美元?开什么玩笑

先讲个数字让你震撼一下。2024年,特斯拉平均每台车的保修花费大约是236美元。对比福特同一时期每辆车高达1400~1500美元的支出,差距不是一点点。这还不是单一年度的偶然现象,过去四年特斯拉的保修成本都维持在超低水平,2021年到2024年间,每辆车的维修费用都没超过800美元。

更夸张的是,他们的保修准备金居然累积到了67亿美元,而且是实际支出远低于预估的结果。翻译成人话:特斯拉根本是保守估、实际花得少,多出来的钱躺着也能赚利息。这些准备金是公司在卖出每辆车时就预先提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一笔预计支出,主要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或召回留底。。。。 继续阅读

Model Y 只剩110kW,但新加坡人全笑了

特斯拉最近在新加坡丢出一张新牌:Model Y RWD 110。这台车不是从加州直接运来的标配版本,而是特意为了符合新加坡A组COE而「客制化」的精简款

这听起来像是在削弱产品,但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市场适应战略。毕竟,现实世界玩的是成本结构和消费者心理,不是纯性能竞赛。

为什么重要

新加坡的汽车牌照制度(COE)分级决定了你买车要多花多少钱。只要把功率调低,就能从B组跳到A组,一张COE直接少花两万多新币。更何况,电动车的路税也连带变便宜。对精打细算的买家来说,这不是节能,是节财。

关键点

  • Model Y RWD 110 的最大功率只有110kW,比原版255kW小了一半多,但这让它拿到A组COE资格。
  • 新车定价比高功率版便宜约3026新币(不含COE),再加上COE本身可能省下超过2万。
  • 每年路税从3478新币降到1562新币,10年下来省超1.9万。
  • 动力虽缩水,但0到100公里加速也只要9.6秒,在新加坡这种限速90公里的国家其实够用。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中国AI审查系统开外挂:原来它是这样抓“敏感词”的

从农村贫困、官员腐败到讽刺军事演习,这些内容通通被塞进一个未具名的大型语言模型里。它不是拿来写作文的,而是用来识别对体制“不够友善”的言论。讲白了,就是用AI搞审查,而且效率比传统人工快上十倍以上

为什么值得关注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AI被武器化的经典案例。对于想打进中国市场的科技公司来说,这类工具可能变成新的合规门槛;而对倡议言论自由的人来说,这背后的影响可能比“翻墙”还狠,甚至连讽刺都容不下。

关键点整理

  • 数据集包含约13.3万条敏感内容样本,涵盖警察腐败、政治讽刺、军事信息外泄等。
  • 所有数据被输入AI模型,用来训练其识别“政治敏感”内容的能力。
  • 数据由安全研究员 NetAskari 发现,储存在未加密的百度服务器上,开放到任何人都能抓。
  • 涵盖议题极广:台湾、污染抗议、食品安全、金融诈骗、宗教信仰,甚至连“树倒猢狲散”这种权力转移的成语都被列为审查目标。
  • 部分输入内容使用与ChatGPT类似的提示语格式,显示该系统为现役运行中。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数位游戏也能“借来借去”?任天堂出奇招补课

你是否也曾在高铁上玩《萨尔达》,结果换了台Switch却发现数位版游戏无法转移?只能默默再买一次?好消息来了,任天堂终于要对这个问题动刀,准备上线一项全新功能,名字叫做“虚拟游戏卡”(Virtual Game Cards)。这不仅是换机族的福音,也可能会改变整个数位游戏的生态系统。

为什么这很关键

过去的数位游戏就像是“绑在设备上的会员卡”,虽然买了,但要带去其他机器玩没那么轻松。实体卡带一插就走的便利感,数位版一直学不来。这次的虚拟游戏卡打算解决这个痛点,机制上也更接近实体卡:玩家可以在设备之间转移游戏,甚至还能“借游戏”给别人用,直接挑战实体版的最大优势。

关键点

  • 任天堂将在4月底推出“虚拟游戏卡”功能,提升数位游戏的可移植性
  • 玩家首次转移游戏时需本地连线,之后可在不同设备间迁移游戏
  • 允许将游戏借给“任天堂家庭组”内的成员,最多支持8人
  • 借出期限14天,到期后游戏会自动归还
  • 目前Switch游戏有实体卡带与数位下载两种形式,数位版转移麻烦的问题即将被解决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AOSP 成过去式?Google 打脸开源粉,资讯焦虑才刚开始

下周开始,Google打算把 Android 系统的开发全部搬到“黑箱”里操作。以前我们还能透过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AOSP)偷瞄谷歌在搞什么新东西,现在这条小窗户也要被封死了。

看起来像是工程师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其实这背后有更多值得玩味的产业信号。特别是对那种靠提前挖掘 AOSP 资讯炒新闻、炒股、甚至炒 App 功能预测的从业者来说,这事影响可不小。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在意

Android 曾经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开源”。虽然它的自由早就被“Google Play 服务”锁住大半,但至少我们还能看到底层系统的发展方向。这次彻底搬回内部开发,等于把大部分的透明度直接拔掉。
对于追踪趋势的开发者、厂商、投资人来说,资讯落差正在变大,而这正是赚钱机会常常出现的地方。

关键点

  • 从下周起,Android 的开发会完全转到 Google 的内部分支,公众将无法实时看到开发过程。

  • AOSP 未来只会在完整版本或维护版发布时才同步更新源代码。

。。。 继续阅读

以太坊三连升:没暴涨但暴稳,币圈冷知识你搞懂了吗?

牛市来了没?这问题我大概被问了上百次。币圈人都习惯“币价等于一切”,但很多人没意识到,现在以太坊正悄悄走在一条“不太性感”的升级之路上。讲白了,就是技术团队在干一堆很无聊但超级关键的事。它短期不会让你资产翻倍,但长期决定你钱包会不会归零。

前阵子在 Bankless 的访谈里,以太坊的核心开发者 Tim Beiko详细讲了三个关键升级:Pectra、Fusaka、Glamsterdam。听起来像什么北欧三部曲,其实是以太坊未来两年最重要的三件事。如果你是认真看待加密资产的人,这三步棋你不能不懂。

安全第一:没有安全,一切免谈

先说最无聊但最重要的:安全。你可以觉得技术细节无聊,但不能不在乎安全。以太坊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能撑起一大堆 Layer 2 和几十亿美金的锁仓值,靠的不是换 Logo、发空投,而是开发者对“安全”这两个字近乎偏执的执着。

Tim Beiko 讲得很直接:每一个提案,不管再酷炫,没有安全审查就别想上主网。毕竟这是个没有客服、没有监管、交易不可逆的世界,智能合约一出包,几十亿美金就没了,还不能打。。。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三菱不自己造车了?背后那只代工魔手是关键

三菱这次总算摆脱了慢半拍的魔咒,打算把电动车的部分外包给台湾最会制造的公司之一:鸿海(Hon Hai,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富士康)。虽然看起来像是“传统车厂求救记”,但其实这背后藏着更大的游戏。

为什么重要

电动车市场已经不只是新创的游乐场,连传统大厂都被迫下场跳探戈。谁能控制成本、缩短上市时间、扩大产能,谁就能抢到越来越焦虑的消费者。三菱跟鸿海的合作代表着一个趋势:不做“全能战士”,只做会赚钱的段落。

关键点

  • 三菱将委托鸿海代工生产电动车,目标是加快转型速度并控制制造成本。
  • 鸿海早已涉足电动车制造,包括与Fisker(菲斯克)、Lordstown Motors 等合作案。

大局观

三菱不是第一家找鸿海代工的传统车厂,之前Stellantis、Fisker都玩过这套剧本。汽车制造这件事,已经开始像做iPhone:设计在一边,制造交给另一边。这波供应链重新洗牌,对日本车厂是危机也是转机。

言外之意

鸿海在电动车领域其实也不算“赚得盆满钵满”,但它赌的是规模经济和平台化制造的未来。如果它能像当年搞iPhone一样,复制出“标准化拼装”的效率,那就会成为全球车厂的代工心头好。反过来看,传统车厂反而更像“内容创作者”,要专注品牌、体验、软件这些更有溢价的部分。。。。 继续阅读

从电话亭到超充站,历史总是换个马甲重演

你有没有听过那种让人听了只想扶额的商业决策?像是90年代初印度移动电话刚起飞时,有家公司决定每公里建一个电话亭,怕人们找不到地方打电话。那时候,移动电话还贵得离谱,信号也不稳,所以建电话亭听起来挺合理。可问题是,大哥大没几年就飞速普及,那些电话亭几乎全废了,钱砸了个响亮的水漂。

这故事够老派了,但今天我想讲的,是它的现代版本:电动车时代的补能战场。

超充站背后的算盘

当你看到比亚迪要搞什么1000伏超级快充,还要到处建站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回到了那个印度故事?讲白一点,这不是单纯为了方便你我充电。你以为是科技进步,他们以为是工程预算。懂了吗?

比亚迪不是笨蛋,他们懂得怎么在产业政策里挖金矿。搞这种大规模、高压快充基础设施,不只是卖车的附加品,它本身就可以变成营收来源,或者是掌控产业话语权的工具。建站的钱谁出?当然是整合进卖车、卖电、甚至搞联盟的一环。再说了,承包这些超级充电站工程的,不少可是自家兄弟公司,工程发包、设备采购、系统集成,每个环节都能榨出利润,油水多到流出来。。。。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Pat Gelsinger换跑道:从晶片之神变成教会IT部主管

科技圈最近发生一件让我差点喷咖啡的事:前英特尔和VMware的CEO Pat Gelsinger,不再满足于做晶片大厂的灵魂人物,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专做宗教科技的平台Gloo的技术主管兼执行董事长。你没听错,是宗教科技平台。这反转比Netflix还精彩。

为什么重要

一位原本主导全球运算科技的大咖,转向打造信仰生态系统的AI云平台,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科技应用领域的巨大裂变。这不仅是个人生涯的急转弯,更反映出一个趋势:科技圈开始认真琢磨“价值观对齐”的商业模式,而且看起来还不只是玩票性质。

关键点

  • Gloo是一家专注于教会、事工与信仰组织的科技公司,目标是让宗教组织通过科技更有效率地连接人群与传播理念。
  •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已经参与Gloo将近10年,这次他全面接手产品开发和工程团队。
  • 他将主导开发一个垂直产业云(vertical cloud),专门服务信仰市场,用AI来解决宗教组织的数位转型问题。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基因检测龙头23andMe破产:从60亿神话到没人想买

曾经风光无限的基因检测公司 23andMe,正式宣布破产了。消息一出,市场哗然。你可能记得几年前,朋友圈疯狂转发的基因检测报告,看看自己是“天生喝酒脸红”还是“爱运动的基因战士”——这些背后,其实都少不了23andMe的影子。结果不到几年,市值从60亿美金掉到一文不值,这不是科技公司的衰败,是直接跌进深坑。

为什么这事值得你关心

除了「公司破产」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够惨,23andMe的故事还揭露了科技创业里的几个核心地雷:过度依赖一次性消费、用户留存率低、隐私风控做不好。尤其是这类打着“未来医疗”名号的企业,数据既是武器,也是炸弹。一炸下来,连创办人都跳船了。

关键点

  • 2021年通过SPAC上市,估值35亿美元,市值一度冲上近60亿美元
  • 2023年爆出数据外泄事件,近700万客户个资遭殃,形象重挫
  • 联合创办人Anne Wojcicki(安妮·沃西基)多次尝试私有化失败,近日宣布辞职
  • 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获得3500万美元融资维持基本营运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