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谷歌砸重金搞AI,结果市场给了一个大巴掌!

AI的投资狂潮已经持续多年,但真正的颠覆性变革似乎仍未到来。每个科技巨头都在疯狂砸钱,生怕错过这场技术革命。每个科技巨头都在疯狂砸钱,生怕错过这场技术革命。微软(Microsoft)说要花800亿美元盖数据中心,谷歌(Google)也不甘示弱,准备烧掉750亿美元。光听这些数字就觉得AI要腾飞了,然而看看股市,科技股却一个比一个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AI 投资潮的背后

现在但凡打开电脑或手机,都能看到AI相关的新闻。微软的Office全家桶已经被Copilot AI塞满,就算你不想用,软件也会自动蹦出来提醒你试试看。谷歌在超级碗(Super Bowl)广告上大吹特吹自家的Gemini AI,连奶酪的统计数据都能胡编乱造。

微软和谷歌的投资逻辑看似合理,毕竟AI需要海量数据和算力支撑。于是他们拼命买GPU,盖数据中心,幻想着AI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能帮他们赚翻。然而,市场却不买账。

微软发布最新财报后,市场反应激烈,股价一度暴跌8%。投资者本以为AI能带动Azure云服务增长,然而数据却显示增长速度从上一季度的33%降至31%,未能达到预期。投资者原本期待AI能带动Azure云服务增长,但现实却是增长速度从上一季度的33%降到31%。谷歌的情况也差不多,Google。。。 继续阅读

日产拒当小弟!本田合并案破局,谁才是最后赢家?

日产(Nissan)跟本田(Honda)合并的传闻一度让市场躁动不已,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这场大戏还没开场就直接散场。日产股价大跌4.8%,东京交易所不得不暂停交易,以确认相关报道的真实性并评估市场影响。反观本田股价直接飙升8.2%,这剧情怎么看都像是本田赢麻了,日产一脸懵逼。

本田到底想干嘛?

这场合并谈判,最早是日产和本田在2023年12月启动的,目标是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想要联手对抗比亚迪(BYD)和特斯拉(Tesla)。但问题是,本田的提议并非“平等合并”,而是希望日产成为自己的子公司,可能是出于对市场整合效率和品牌协同效应的考虑。这就像合伙做生意,本田要当大股东,日产只能做小弟。这能忍?

日产高层一听,直接炸了锅:“我们虽然这几年混得不咋样,但还不至于要给别人打工吧?” 于是,日产内部强烈反对这桩交易,最终决定退出谈判。

这次谈崩,日产损失惨重?

短期来看,市场当然不买账。股价大跌说明投资者对日产的前景充满怀疑,觉得连跟本田合作都谈不拢,以后还能干成什么事?但从长期来看,日产其实没那么惨。。。。 继续阅读

AI黑客都快成精了,你的网络安全还在裸奔?

Team of programmers writing digital code in the metaverse and working together on the internet. Group of web designers developing a cybersecurity website, app or software late at night in the office

网络安全的AI军备竞赛:信任无常,验证至上

现在的世界,网络安全早就不是单纯的防火墙加个杀毒软件那么简单,而是黑客和安全专家之间的AI军备竞赛。AI的强大让网络攻击手段迅速升级,传统防御方式变得越来越难以应对。如果你还停留在“设个复杂密码就安全了”的阶段,那真的要醒醒了。

AI黑客的进化:从钓鱼到深度伪造

早些年的黑客攻击还讲究点“技术含量”,比如用木马、病毒、社工攻击,甚至雇佣间谍。但现在,AI直接把网络犯罪推进了工业4.0时代。最典型的就是钓鱼攻击(Phishing)。

传统钓鱼邮件往往存在语言不自然的问题,使得较为警觉的用户容易识破。但现在AI可不一样,它可以分析你的邮件习惯,甚至模仿你老板的写作风格,发一封超级真实的邮件,骗你点击恶意链接。

更狠的是深度伪造(Deepfake)。之前香港警方通报过一起案例:某跨国公司财务人员在视频会议中被“老板”要求转账2500万美元,结果发现那个“老板”是AI伪造出来的。这说明,现在光靠“视频会议确认”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靠谱了。。。。 继续阅读

续航、快充、安全性大比拼!LFP 和 NMC 你该怎么选?

如果你最近有在研究电动车,应该会看到很多人在讨论 LFP(磷酸铁锂)跟 NMC(镍锰钴)电池,甚至有些人讲得跟宗教战争一样,站错边就像加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消费者,根本不想管电池化学成分,只关心续航、充电速度跟安全性,那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写给你的。来,我们简单暴力地聊聊这两种电池的优缺点,以及该怎么选才不会后悔。

电池的基本盘:LFP vs. NMC

先说结论,两种电池各有优缺点,重点是你的使用场景。如果你是日常代步通勤、家里有固定充电桩,不怎么跑长途,那 LFP 绝对是你的好朋友。如果你是长途驾驶者,周末狂跑外县市,甚至有时候还会冲高速公路,那 NMC 可能更适合你。

LFP 电池(磷酸铁锂,Lithium Iron Phosphate)

  • 便宜:生产成本较低,材料相对常见。
  • 安全:化学性质更稳定,起火风险低。
  • 寿命长:循环次数更高,适合长期使用。
  • 充电上限 100%:不像 NMC 那样需要担心充电过满。
  • 缺点
    • 能量密度低
。。。 继续阅读

特斯拉的储能野心:上海新工厂,能量存起来,钱也赚起来?

特斯拉在中国的新能源生意,又要搞大事情了。这次不是电动车,而是储能系统。上海新工厂落成,市场震动,特斯拉是否会在中国储能领域掀起新的风暴?这背后的影响值得深思。

先来看数据。2024年,特斯拉电动车业务收入增长6%,但储能产品增长了67%。这说明什么?电动车虽然是特斯拉的本业,但储能已经成了增长更猛的新引擎。而且,特斯拉的AI项目烧钱烧得厉害,必须靠赚钱的业务养家糊口。既然储能市场有搞头,特斯拉当然要加大投入。

为什么特斯拉要在中国建储能工厂?

特斯拉的储能系统在北美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最大对手是Fluence(福陆能),两家公司打得难解难分。但特斯拉的目标不仅仅是北美,而是全球市场。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市场潜力巨大。

过去十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增长迅猛,风光电装机占比从2015年的11.6%提升到了2023年的36%。但问题是,风光发电有个致命缺点:发电时间和用电需求不匹配。白天太阳能多,但晚上用电高峰;冬天风大,夏天用电最猛。怎么办?储能系统就是解法。。。。 继续阅读

关税100%?!川普这一刀,砍到谁的钱包最痛?

全球贸易近年来充满不确定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博弈愈发激烈,市场的反应也变得更加敏感。前一秒握手,下一秒就可能一脚踹过来。尤其美国的关税政策,更是市场上最大的未爆弹,每次丢出来都让人心跳加速。这次的焦点人物,还是那个熟悉的名字——特朗普(Donald Trump)。

特朗普关税:政治口号还是贸易战升级?

关税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国家级别的“加钱才给你过”,但特朗普玩的方式比较激进,甚至有点像赌徒在拉斯维加斯开大开小。他在任时对中国开刀,接着连加拿大、墨西哥都不放过,最近又有声音传出,台湾半导体产业可能成为下一个被针对的对象。

先看这次新开的关税单

从2025年2月1日起,美国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部分商品,如汽车零部件、钢铁和铝材等,征收25%关税,同时对中国的部分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征收10%关税。但这里面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北美部分。毕竟,中国早就被关税磨练成了“死猪不怕开水烫”,对他们来说,这点税可能只是调整一下定价策略的问题。但加拿大和墨西哥,过去还是被当成“自由贸易区的兄弟”,突然被这样砍一刀,冲击可不小。。。。 继续阅读

NASA花200亿美金造火箭,结果发现热盾不行?还能再雷一点吗?

如果你有在关注NASA的阿尔忒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最近的进展大概会让你有点焦虑。不对,应该说让你有点无奈。原本计划要把人类送上月球的阿尔忒弥斯2号任务又双叒叕延期了,原因千奇百怪,但最核心的问题出在猎户座(Orion)飞船的热盾。

NASA的这个计划可不是小打小闹,SLS(太空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火箭加上猎户座飞船,光是开发成本就已经烧掉了超过200亿美元。结果现在发现猎户座的热盾在测试中出现严重问题,甚至连NASA自己的工程师都不太确定该怎么修正。令人意外的是,NASA最终决定不修改设计,而是调整再入轨道方式。这种“听天由命”式的操作引发了一大波专家的不满,连NASA前资深工程师Charles Camarda都看不下去,公开批评NASA的风格已经变成了“只想快点把任务搞定,而不是解决真正的问题”。

为什么热盾问题这么严重?

如果你不是太空迷,可能会觉得热盾有什么大不了,不就是个防烧的东西吗?但事实上,热盾在航天器的安全性上占据极为关键的地位。当飞船以每小时近4万公里的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时,热盾的作用就是保证飞船不会被烧成流星雨。NASA的工程师原本预计热盾会剥落一些材料,但没想到实际情况比他们想象的严重得多,甚至可能影响飞船的结构完整性。。。。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新加坡的芯片门:美国不爽,英伟达喊冤,谁才是背锅侠?

新加坡的国际商业地位正面临新的挑战,涉及科技巨头、出口管制和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博弈。这次的主角是Nvidia(英伟达)、DeepSeek,以及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据报道,有中间商在新加坡运作,让本该无法进入中国的高端芯片绕道流入。这事让美国议员跳脚,要求加强对第三国的监管。而新加坡也不甘示弱,强调自己是守法的国际商业中心,不会纵容违规操作。

为什么重要

美国的出口管制让中国买不到最先进的AI芯片,但科技巨头们的全球供应链太复杂,想完全堵住漏洞几乎是不可能的。新加坡在英伟达的全球市场中占比22%,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营收来源。美国政府担心,芯片通过新加坡等地进入中国,会让中国企业在AI竞赛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关键点

  • 新加坡表态:政府强调美国企业必须同时遵守美国和新加坡的法律,并且会继续和美国合作,确保出口管制法规的执行。
  • 英伟达的销售数据:虽然新加坡占英伟达营收22%,但大部分芯片实际流向其他国家,而非在新加坡本地消化。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Apple Intelligence 终于要讲人话了?4月中文用户总算等到了!

Apple Intelligence 终于要支持更多语言,迈向真正的全球化。苹果 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在 2024 年 Q4 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四月的 iOS 18.4 更新将让 Apple Intelligence 支持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和简体中文。印度和新加坡的用户也将获得更本地化的英语支持。问题来了,这对苹果和市场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重要

Apple Intelligence 一直被认为是苹果 AI 竞争力的关键,但过去只支持英语,等于自己拦住了全球市场的大门。现在开放更多语言,意味着苹果终于要把 AI 生态推向更广阔的用户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 iPhone、iPad 和 Mac 的全球销量,还可能影响开发者生态,让更多人愿意投入苹果 AI 应用的开发。

关键点

  • 新增 8 种语言:简体中文、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葡萄牙语。
  • 区域化支持:印度和新加坡用户的本地化英语优化。
  • 邮件摘要功能备受推崇
。。。 继续阅读

马斯克放大招:6月Robotaxi上线,自动驾驶终于要来了?

特斯拉(Tesla)又双叒叕放大招了。这次马斯克(Elon Musk)在Q4财报会上,直接宣布了Robotaxi(无人出租车)将在2024年6月正式商用,并且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技术正迎来一个关键节点。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这不仅仅是特斯拉的技术突破,更可能是未来几十年内最大的商业机会。

Robotaxi:真正的自动驾驶商业化来了?

马斯克这次说得很直接——6月,奥斯汀(Austin, Texas),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要正式开始收费运营。不是测试,不是试点,而是“真正的商用”。这一点和之前含糊不清的时间表不同,这次他给了一个明确的月份,意味着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展可能比外界想象得更快。

不过问题来了,这次马斯克的时间表到底能不能实现?过去特斯拉也曾多次给出激进的预测,例如Cybertruck的量产时间和FSD的完全成熟度,但最终往往有所推迟。因此,这次6月的Robotaxi计划,究竟是技术进步的信心,还是又一次“过度乐观”,值得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