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报] 新加坡无人驾驶翻车了?巴士撞车背后的真相和教训

1月20日,新加坡发生了一起关于“无人驾驶”的交通事故:一辆标榜“自动驾驶”的巴士在金文泰与一辆白色汽车相撞,而巴士当时正由安全操作员手动驾驶。这样的新闻是不是让你感到有点出戏?所谓的“无人驾驶”,居然是有人开车?让我们从这次事件背后挖掘出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为什么重要

无人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未来交通的核心解决方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潜力令人兴奋。然而,这次事故让我们看到,从技术实验到实际应用,依然存在巨大的落差。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品牌公信力的考验。

关键点

  • 事件经过:义安理工学院的无人驾驶巴士服务自2023年起上线,覆盖校园及周边公共交通站点。这次事故发生在新扩展的金文泰地铁站线路。
  • 运营模式:巴士在校园内是全自动驾驶,公共道路上则由安全操作员手动驾驶。这说明当前技术尚未完全应对复杂的实际交通环境。
  • 事故细节:新加坡民防部队表示,事故中有一人轻伤但拒绝送医。官方已展开调查。
  • 技术背景
。。。 继续阅读

英伟达未来不香了?汇丰调降目标价,内幕曝光!

最近,汇丰银行(HSBC)对英伟达的未来表现泼了点冷水。不是说英伟达不好,而是因为拜登政府加紧了AI芯片出口限制,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数据中心客户采购需求减弱,导致英伟达的成长可能不会像大家期待的那样疯狂。想想看,前几年AI一波爆发,英伟达的GPU简直供不应求。但现在,情况有点变了。

英伟达的成长神话会放缓?

汇丰的分析师Frank Lee给出的新预测是,英伟达2025年在数据中心GPU的收入大约是2360亿美元,比之前预期的2530亿美元低了一些。怎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拜登政府突然加紧了AI芯片的出口限制,这让英伟达的全球市场变小了不少。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影响有多大?HSBC本来估计英伟达能卖出41,500台AI服务器机架,现在下修到35,000台。最惨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只卖20,000到25,000台。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即便是这样,英伟达的每股收益(EPS)也还是比市场平均预期高出8%到14%。。。。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马斯克爆料:AI快没饭吃了?合成数据要上位了!

AI圈最近有点炸锅,埃隆·马斯克跳出来说:我们已经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用来训练AI了,数据见底了!马斯克不仅是xAI的创始人,还是特斯拉和SpaceX的掌舵人,他在AI自动驾驶、机器人和火箭技术领域的投资和创新,早已让他成为科技圈的风向标。他的观点往往能引发业界的广泛讨论。哎,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别急,背后可是大有门道的。

为什么你该关心这事?

数据是AI的粮食,没数据就像厨师没菜做饭。马斯克的说法意味着,传统的数据喂养方式要走到头了。对投资人、创业者来说,这不光是个技术问题,更是商业模式和竞争策略的大变革。谁能率先解决数据枯竭问题,谁就有机会掌控下一代AI市场。

关键点

  • 数据见顶:马斯克称,AI行业在去年就已经用光了人类的知识数据。
  • 合成数据成救星:未来AI要靠自己生数据给自己喂,自己养自己。比如微软的Phi-4和Meta的Llama系列模型,都是用合成数据训练出来的。
  • 科技巨头早就上车:微软、Meta、OpenAI、Anthropic等公司都在用合成数据训练模型。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特斯拉FSD v13狂飙,Comma.ai总裁也说”真香”?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一直是科技圈的热门话题,这次连竞争对手都忍不住站台了。Comma.ai总裁George Hotz在试驾FSD v13后,直接大赞”非常出色”。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公开表示公司正在大举采购NVIDIA的GPU,完全不考虑AMD,因为NVIDIA在AI训练和数据处理上拥有更成熟的生态系统和强大的开发支持。这波操作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商机?

为什么值得关注

自动驾驶不只是科技突破,更是未来出行方式的大洗牌。特斯拉FSD v13的进步,意味着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又近了一步。这背后涉及到的数据处理和计算力需求,也直接影响着芯片行业的走向。对于投资人来说,这可能是下一波AI和自动驾驶风口的前兆。

关键点

  • George Hotz称特斯拉FSD v13 “非常出色”,Comma.ai力争两年内追上特斯拉。
  • 特斯拉FSD v13平均1万英里干预一次,Waymo则为1.7万英里。
  • Comma.ai正在”大规模扩展训练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选择NVIDIA
。。。 继续阅读

iPhone 16真没救?Apple Intelligence到底智障在哪里?

每年iPhone一发布,总有人高呼”真香”,也有人冷眼旁观。这次iPhone 16亮相,带着号称革命性的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登场,结果呢?市场反响冷淡,用户兴趣寥寥。是苹果江郎才尽了,还是大家对AI功能早已麻木?

Apple Intelligence究竟哪里不行?

苹果本来承诺带来颠覆性的AI功能,结果给大家端上来的像是半成品。例如,写作工具功能与ChatGPT相比缺乏灵活性和创意,图像游乐场(Image Playground)在生成图像质量和速度上也远不及Google Bard。而最令人失望的是Siri,依然呆板且反应迟缓,和三星的Bixby或Google Assistant比,简直像是落后了好几代。

iPhone 16发布时,Apple Intelligence几乎毫无存在感。10月才上线写作工具,12月才慢吞吞推出图像游乐场(Image Playground)和Genmoji。最期待的Siri大更新,还得等到明年4月?这更新节奏,真是慢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摸鱼。。。。 继续阅读

游戏卡关别急,Razer Ava 登场:教你打 Boss 的 AI 值不值?

Razer 最近搞了件大事,说它是游戏圈的新风向标也不为过。这次不是炫彩的键盘鼠标,也不是酷炫的电竞椅,而是一个 AI 游戏助手,名字很炫:Project Ava。听上去很像科幻电影里的智能助手,实际功能更像是你的随身游戏教练。问题来了,这东西真的值你掏钱吗?

AI 游戏助手—科技进步还是玩家噩梦?

Razer 的官方宣传视频里,Ava 被描述为一名无所不能的游戏参谋。它会在游戏过程中分析你的屏幕内容,并用实时建议告诉你接下来该干啥。比如在一场《黑神话:悟空》的 Boss 战中,它能提示你注意敌人刀刃的橙色光芒,或者提前准备好闪避键。听起来挺贴心,但你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

没错,这种玩法其实跟以前我们查攻略、看 YouTube 教程差不多。区别在于,Ava 是直接吃掉了这些内容,重新包装后给你端上来。问题是,这些攻略的原创作者有得到什么好处吗?Razer 显然没有打算告诉我们这一点。

实际使用体验—是神器还是鸡肋?

为了给 Ava。。。 继续阅读

自动驾驶的万亿市场,黄仁勋和马斯克都盯上了!

特斯拉、Waymo,自动驾驶,听到这些词你有没有感受到未来扑面而来?英伟达CEO黄仁勋最近的演讲可以说是一股强心剂。他直接点破:自动驾驶革命不仅来了,还站在你家门口敲门了。而我们要不要开门迎接,就看你现在的决策。

四个阶段:人工智能的进化之路

黄仁勋这次的演讲并没有直接卖英伟达的芯片,而是跟我们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他总结了四个阶段:

  • 感知人工智能:从图像识别到语音识别,十几年前的AI连猫和狗都分不清。现在,不管是人脸识别还是深度学习,早就成为常态。
  •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大火的那一波,生成文本、图像,AI似乎成了你的”小作家”和”画家”。
  • 代理人工智能:AI开始理解任务、代替人做决策,比如智能客服和AI助手。
  • 物理人工智能:这个就是现在特斯拉瞄准的核心战场,包括自动驾驶和机器人。

黄仁勋强调,物理人工智能才是AI的终极战场。这是因为它把虚拟世界的智能真正搬到了现实中,而这里蕴藏着无数商业机会。

Robotaxi:万亿美元市场的潜力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英伟达 CES 2025 发布:RTX 50 系列与 Cosmos 平台掀起科技狂潮

英伟达 CES 2025 发布会刚落下帷幕,如果你错过了,那绝对得找时间补一补。这次的发布会,不仅是一场技术的狂欢,更像是给整个科技行业打了一针肾上腺素。发布的内容多到炸裂,但最吸睛的还是 Blackwell 架构的 RTX 50 系列,配合 Cosmos 平台的惊艳亮相。好吧,让我们细聊这次发布会的商业启示,看看这股科技浪潮怎么影响我们的钱包。

为什么重要

RTX 50 系列和 Cosmos 平台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图形处理和超级计算正快速融合。这样的技术突破不仅重新定义了游戏行业,还给数据中心、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带来全新机遇。可以这么说,英伟达不仅在推新品,更是在搭建一整套未来计算的基础设施。

关键点

  • RTX 50 系列:基于 Blackwell 架构,性能比上一代提升三倍,光线追踪能力达到 380 TFLOPS。起售价仅 549 美元。
  • 移动性能革命:RTX 5070 笔记本售价 1299 美元,性能媲美上一代顶级台式机。超薄机型厚度仅
。。。 继续阅读

AMD大招背后的小秘密:避开M4 Max是不是心虚了?

AMD最近放出了一颗大招,推出了Ryzen AI Max芯片。这是一款面向创作者和游戏玩家的16核笔记本芯片,强调AI和图形性能。听起来很厉害,但当他们拿来和苹果M4芯片比性能的时候,似乎用了一些很“聪明”的策略,甚至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AMD的芯片有什么新花样?

Ryzen AI Max主打高性能,特别是在AI计算和图形渲染方面。它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不俗,比如渲染软件Blender和v-ray的测试结果,显示领先苹果M4芯片86%。但问题是,它的对比对象并不是苹果最强的M4 Max,而是12核和14核的M4 Pro。这让人不禁想问,AMD是不是故意避开了某些对手?

在Cinebench 2024的多线程测试中,Ryzen AI Max的表现也显得不那么耀眼。它仅比12核M4 Pro高出2%,甚至落后于14核M4 Pro 3%。苹果16核的M4 Max未被纳入对比,而这款芯片拥有多达40核GPU,比M4 Pro的20核GPU更强悍。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觉得AMD有点避重就轻?。。。 继续阅读

特斯拉自动驾驶狂飙,李想”三年计划”会不会太晚?

理想汽车CEO李想最近公开表示,特斯拉无法解决全自动驾驶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特斯拉不使用激光雷达。这种观点,乍听之下挺有道理,毕竟中国复杂的交通状况和激光雷达的技术特性,确实有不少支持者。但你仔细想想,这真是问题的核心吗?今天,我想带大家看清背后的逻辑,聊聊为什么特斯拉的选择不仅合理,还可能在未来打脸李想。

激光雷达真的必要吗?

支持激光雷达的人常说,夜晚视线差,激光雷达能探测到200米外的障碍物,而摄像头只能看到100米出头。这听起来挺科学,但问题在于,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并不是简单用摄像头拍照,而是结合了强大的人工智能。特斯拉的摄像头直接读取光子信息,能够感知人类眼睛完全看不到的细节。比如,在低光条件下,它能准确分辨两个物体的光子数量差异,从而绘制出比人类肉眼更清晰的画面。

相比之下,激光雷达虽然能提供精准的距离信息,但也有明显短板。首先,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数据整合时,可能出现信号冲突,分散系统对关键决策的关注。其次,激光雷达价格高昂,会显著提升车辆的制造成本,这对特斯拉追求低成本、大规模推广的战略是相违背的。马斯克的逻辑很简单:既然人类只靠双眼和大脑就能开车,为什么AI不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