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报] 从中国黑马到新加坡快闪王:哪吒到底哪里出问题?

你以为电动车战场只在中美欧,结果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地,也能上演一出快闪剧。来自中国的平价电动车品牌哪吒(Neta),才刚在1月风风火火开幕展厅,转眼三个月不到就直接人间蒸发。展厅空无一人、热线打不通、社群静悄悄,连个说明都没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那这个品牌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重要

这不是一家品牌在海外“试水温”失败这么简单。哪吒曾经是中国电动车黑马,主打便宜耐用,抢走一堆预算有限消费者的订单。但现在连在新加坡这种超适合EV落地的小市场都撑不住,显示这背后可能是整个产业正在洗牌。新创不只要拼技术、还得拼资金续航力。

关键点

  • 展厅由新加坡经销商 Evology Automobile 在2025年1月开幕,地点在 One Commonwealth
  • 2025年4月初媒体探访时展厅已关闭,现场无员工、无车、无公告
  • 哪吒由上海合众新能源(Hozon)持有,部分为国有资本背景
  • 2024年哪吒曾获50亿元人民币资金挹注,但仍烧光了过去3年172亿元的亏损
。。。 继续阅读

全球电动车战况揭密:有国家起飞,有国家翻车,投资人看这篇就够

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售报告出炉,乍看之下像是一场电动车的嘉年华,但仔细一看,嘿,这场派对有人醉得很开心,也有人已经靠墙坐着喘不过气。这份超过千万台销量的统计报告,不只告诉我们谁在卖电动车,更揭露了谁的电动梦开始碎了。你以为这只是科技宅才在乎的事?不不不,这背后可是牵动着未来十年的投资趋势。

先说个人观察:很多人谈电动车,都爱聚焦在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或者什么高科技的自动驾驶系统。但市场这玩意儿,不是只看谁技术强,而是看谁有办法卖得出去、谁能搞定补贴政策、谁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这份来自 EV Universe 的报告,把2024年的全球电动车市场划开来给你看,从中美欧三巨头,一路到新兴市场的翻倍成长,我们用几个角度切进去,带你一层一层看清这块版图。

三大主力市场:谁还在猛攻,谁已经熄火?

先来看看2024年的销售龙头:中国一口气卖了634万台纯电车,几乎是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占比58.6%。这听起来很猛,但实际上成长只有1.3%。这就像是考试拿了第一,但只比上次多1分。这个数字还得对比2023年的35.7%成长来看,才知道这不是失速,是刹车踩到底了。。。。 继续阅读

修车成本只有别人一半,特斯拉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

讲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特斯拉秘密:他们靠着保修成本控制,悄悄省下了几十亿美元,而且还不是那种靠削减服务品质的方式省的。这不是开玩笑,就连福特(Ford)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GM)都被比下去了。你以为买车之后进原厂维修是常态,特斯拉却早就玩起了新招:用软体搞定硬体问题、用数据揪出潜在故障,甚至可以派出流动维修车直接杀到你家楼下。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这就是特斯拉现实世界的操作。

一辆车只赔236美元?开什么玩笑

先讲个数字让你震撼一下。2024年,特斯拉平均每台车的保修花费大约是236美元。对比福特同一时期每辆车高达1400~1500美元的支出,差距不是一点点。这还不是单一年度的偶然现象,过去四年特斯拉的保修成本都维持在超低水平,2021年到2024年间,每辆车的维修费用都没超过800美元。

更夸张的是,他们的保修准备金居然累积到了67亿美元,而且是实际支出远低于预估的结果。翻译成人话:特斯拉根本是保守估、实际花得少,多出来的钱躺着也能赚利息。这些准备金是公司在卖出每辆车时就预先提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一笔预计支出,主要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或召回留底。。。。 继续阅读

Model Y 只剩110kW,但新加坡人全笑了

特斯拉最近在新加坡丢出一张新牌:Model Y RWD 110。这台车不是从加州直接运来的标配版本,而是特意为了符合新加坡A组COE而「客制化」的精简款

这听起来像是在削弱产品,但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市场适应战略。毕竟,现实世界玩的是成本结构和消费者心理,不是纯性能竞赛。

为什么重要

新加坡的汽车牌照制度(COE)分级决定了你买车要多花多少钱。只要把功率调低,就能从B组跳到A组,一张COE直接少花两万多新币。更何况,电动车的路税也连带变便宜。对精打细算的买家来说,这不是节能,是节财。

关键点

  • Model Y RWD 110 的最大功率只有110kW,比原版255kW小了一半多,但这让它拿到A组COE资格。
  • 新车定价比高功率版便宜约3026新币(不含COE),再加上COE本身可能省下超过2万。
  • 每年路税从3478新币降到1562新币,10年下来省超1.9万。
  • 动力虽缩水,但0到100公里加速也只要9.6秒,在新加坡这种限速90公里的国家其实够用。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三菱不自己造车了?背后那只代工魔手是关键

三菱这次总算摆脱了慢半拍的魔咒,打算把电动车的部分外包给台湾最会制造的公司之一:鸿海(Hon Hai,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富士康)。虽然看起来像是“传统车厂求救记”,但其实这背后藏着更大的游戏。

为什么重要

电动车市场已经不只是新创的游乐场,连传统大厂都被迫下场跳探戈。谁能控制成本、缩短上市时间、扩大产能,谁就能抢到越来越焦虑的消费者。三菱跟鸿海的合作代表着一个趋势:不做“全能战士”,只做会赚钱的段落。

关键点

  • 三菱将委托鸿海代工生产电动车,目标是加快转型速度并控制制造成本。
  • 鸿海早已涉足电动车制造,包括与Fisker(菲斯克)、Lordstown Motors 等合作案。

大局观

三菱不是第一家找鸿海代工的传统车厂,之前Stellantis、Fisker都玩过这套剧本。汽车制造这件事,已经开始像做iPhone:设计在一边,制造交给另一边。这波供应链重新洗牌,对日本车厂是危机也是转机。

言外之意

鸿海在电动车领域其实也不算“赚得盆满钵满”,但它赌的是规模经济和平台化制造的未来。如果它能像当年搞iPhone一样,复制出“标准化拼装”的效率,那就会成为全球车厂的代工心头好。反过来看,传统车厂反而更像“内容创作者”,要专注品牌、体验、软件这些更有溢价的部分。。。。 继续阅读

从电话亭到超充站,历史总是换个马甲重演

你有没有听过那种让人听了只想扶额的商业决策?像是90年代初印度移动电话刚起飞时,有家公司决定每公里建一个电话亭,怕人们找不到地方打电话。那时候,移动电话还贵得离谱,信号也不稳,所以建电话亭听起来挺合理。可问题是,大哥大没几年就飞速普及,那些电话亭几乎全废了,钱砸了个响亮的水漂。

这故事够老派了,但今天我想讲的,是它的现代版本:电动车时代的补能战场。

超充站背后的算盘

当你看到比亚迪要搞什么1000伏超级快充,还要到处建站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回到了那个印度故事?讲白一点,这不是单纯为了方便你我充电。你以为是科技进步,他们以为是工程预算。懂了吗?

比亚迪不是笨蛋,他们懂得怎么在产业政策里挖金矿。搞这种大规模、高压快充基础设施,不只是卖车的附加品,它本身就可以变成营收来源,或者是掌控产业话语权的工具。建站的钱谁出?当然是整合进卖车、卖电、甚至搞联盟的一环。再说了,承包这些超级充电站工程的,不少可是自家兄弟公司,工程发包、设备采购、系统集成,每个环节都能榨出利润,油水多到流出来。。。。 继续阅读

特斯拉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揭秘背后的黑科技

Car Luxury Parked,  wall box charger station and electric car charging at home garage, A tesla model 3 is parked in front of a house, Electric car parked in garage. Generative AI

你体验过电动车吗?当我第一次开上特斯拉之后,再看燃油车的感受就像习惯了全自动咖啡机,再让我回到手动研磨咖啡一样,实在是不愿再折腾了。特斯拉之所以能迅速圈粉,关键就在于它独特的驾驶感受,尤其是方向盘和单踏板的体验。会买特斯拉的人,就两类人– 要嘛就是不懂电动车,不然就很懂电动车。半懂不懂的就会认为特斯拉就只是个hype,他们会认为冰箱彩电大沙发才是享受。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深入看看特斯拉究竟凭什么能让人如此”上瘾”。

电池管理的精妙之处

开过其他品牌电动车的朋友,比如某些国产车型,可能会经常碰到这种尴尬:仪表盘显示续航还剩30公里,但实际跑了20公里却已经提前”罢工”了。特斯拉用户则鲜少遇到这样的困扰,原因在于其电量显示极为精准。

这一切背后,是特斯拉业内领先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在发挥作用。大多数车企管理两百节电池单体已经吃力,而特斯拉Model S/X可以轻松控制超过7000节电池单体。这种技术差距,就像普通计算器与超级计算机的区别一样巨大。。。。 继续阅读

特斯拉 Q1 2025 全员大会:从电动车到能源闭环的野心全揭露

如果你昨天有滑到一场 Elon Musk 跟特斯拉团队的直播,那恭喜你见证历史。这不是发布会,也不是财报电话会议,而是特斯拉第一次把原本只给员工看的全员大会,全程公开给全世界围观。这感觉有点像你偷看到老板在内部大会上被员工问爆,然后他还真的一个一个回答。讲真的,Musk 看起来虽然忙到爆炸,但跟员工的互动还挺真诚的,至少员工都笑得很真。像有员工问他说,“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你真的休假?”他笑说,“等地球完全用上可再生能源之后吧。”全场爆笑,这种轻松又自嘲的回应,还挺有老板味的。

特斯拉现在到底在冲啥?

先讲几个关键结论:特斯拉不是在做车,是在做一个“地球永续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听起来有点大,但你看他们现在干的事,还真的是往这边走。

  • 一年卖 300 万台车,累计已经卖了 700 万台。
  • 上海厂干掉 300 万产能,柏林厂也已经弄出 66 万个驱动单元。
  • 连纽约的工厂也没闲着,做出 16 万个北美充电标准(NACS)转接头。
。。。 继续阅读

新加坡FSD Supervised

昨天在新加坡、澳洲和新西兰的特斯拉官网改成“FSD Supervised”,这让我好奇,自动驾驶啥时候能真上路?新加坡监管严格,陆路交通管理局(LTA)谨慎得像老妈子,我猜2025年中监督版能成。中国技术OK,软件都推到城市街头了,可审批卡得死,估计得2025年底到2026年初。澳洲和新西兰低调有戏,路宽人少,2025年就能开跑。

[新闻简报] 东南亚最大EV快充中心来了!以后去JPO不只是买包,还能充电?

柔佛名牌折扣村(Johor Premium Outlets,简称JPO)这次真的出大招了。未来这里不仅是新加坡游客扫货的首选地,还会成为东南亚最大电动车(EV)快充中心。对电动车主来说,这意味着再也不用担心长途出行的充电焦虑。而对商家来说,这可是吸引高端消费者的绝佳机会。

为什么重要

电动车市场正加速起飞,基础设施却往往跟不上节奏。新加坡去年有440万辆车进出马来西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电动车。如果充电设施不完善,谁还敢长途驾驶?JPO的举动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缺,也顺势提升了自己作为区域购物中心的竞争力。

关键点

  • JPO计划建设 500个EV充电站,成为东南亚最大EV快充中心。
  • 充电站可提供 最高1MW直流(DC)充电功率,未来可能支持更高性能EV。
  • 战略合作伙伴包括 Yinson Greentech旗下的ChargEV 和 DC Handal,确保充电服务的高效运营。
  • 试运营期间,JPO提供免费充电,吸引更多用户体验新设施。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