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环保?先看看电池尸体去哪了再说

Battery recycling concept. Green energy, Background from battari

你手上的电动车,开得顺不顺是一回事,但你有没有想过,用完的电池最后去哪了?它是被埋进土地?还是被拆成零件再利用?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环保,但其实背后藏着一整条工业炼金术,而且还意外地有点酷。

电池的终点,不是终点

大多数人对电池的想象止步于爆炸新闻。什么手机起火、笔电自燃,或者“电动车撞了之后烧三天三夜”。但当一颗电池不再提供能量,它并不会直接送进垃圾场。相反地,它可能正走向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回炉再造。

以Li-Cycle(利赛克)这类公司为例,专门处理这些“退休”的锂电池。不管是十年前的Nokia老手机,还是一台退役的电动车电池包,都有机会在他们手上“变身”。这类公司已在多个国家布局,不只是在北美兴起,也逐渐影响到全球供应链。

工业级碎碎念:打碎才有未来

听起来有点暴力,但整个回收流程的核心真的就是“打碎”。Li-Cycle会把各种尺寸的电池,丢进一个充满特殊液体的大型工业粉碎机里。这液体不是为了耍科技感,而是为了安全——避免电池在碎的时候突然爆炸或走火。。。。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客户资料被黑,不是银行被骇,是你信错人了

上周末,星展银行(DBS)和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客户资料,被一家印刷供应商Toppan Next Tech(简称TNT)意外地送上了黑客的晚餐桌。这不是一部Netflix的剧情,而是现实中的勒索软件攻击,炸出了一锅金融行业最怕被碰的锅:客户资料外泄。

为什么重要

金融业最大的底线是什么?不是股价涨跌,也不是利差被压,而是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一旦客户觉得你连一张对账单都保不住,他干嘛还把钱放你这?这波攻击不是发生在银行内部系统,但影响直接打到银行的脸。

关键点

  • TNT被勒索软件攻击,攻击者疑似获取了DBS和中行客户的部分资料。
  • 涉及约8200名DBS客户,主要是证券(DBS Vickers)和Cashline贷款账户的客户。
  • 被泄资料包含姓名、地址和账户细节,但不包括密码、登录资料、身份证号或存款总额。
  • 受影响的文件时间落在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
  • DBS已暂停所有TNT的印刷工作,并启动增强监控措施。
  • 目前未发现任何客户资金被挪用的情况。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BMW的机器人舰队?仔细一看只有一只在搬货

这年头,AI类人机器人不只是科幻片专属,连你阿嬷在看新闻时都可能会听到这个词。最近,Figure AI 这家公司因为跟 BMW 合作的新闻红了。但等等,这合作到底是实打实的部署,还是只做做样子、拍拍影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来扒一扒。

为什么重要

AI 类人机器人一直被包装成未来制造业的终极劳动力,但一旦高层开始吹牛过头,就很容易变成科技版的诈骗。投资人追逐热点没问题,但如果判断失准,不小心买到的是PowerPoint公司(只有简报没有产品),那真的是哭笑不得。

关键点

  • Figure AI 宣布与 BMW 签订商业合作协议,说是“端到端生产操作”。但 BMW 讲法大不同:只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间“练习”搬东西。
  • Figure 的 CEO Brett Adcock(布雷特·阿德科克)在 LinkedIn 上放话:“我们已经有一个舰队在运行。”实情是,这个舰队目前看起来像是只有一艘小船。
  • 目前这个机器人确实开始在生产时间内工作了,但任务非常单一:把金属零件搬到指定位置,接下来是由其他自动化设备接手焊接。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从中国黑马到新加坡快闪王:哪吒到底哪里出问题?

你以为电动车战场只在中美欧,结果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地,也能上演一出快闪剧。来自中国的平价电动车品牌哪吒(Neta),才刚在1月风风火火开幕展厅,转眼三个月不到就直接人间蒸发。展厅空无一人、热线打不通、社群静悄悄,连个说明都没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那这个品牌到底怎么了?

为什么重要

这不是一家品牌在海外“试水温”失败这么简单。哪吒曾经是中国电动车黑马,主打便宜耐用,抢走一堆预算有限消费者的订单。但现在连在新加坡这种超适合EV落地的小市场都撑不住,显示这背后可能是整个产业正在洗牌。新创不只要拼技术、还得拼资金续航力。

关键点

  • 展厅由新加坡经销商 Evology Automobile 在2025年1月开幕,地点在 One Commonwealth
  • 2025年4月初媒体探访时展厅已关闭,现场无员工、无车、无公告
  • 哪吒由上海合众新能源(Hozon)持有,部分为国有资本背景
  • 2024年哪吒曾获50亿元人民币资金挹注,但仍烧光了过去3年172亿元的亏损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扎克伯格650亿美元豪赌!Meta新模型Llama 4能超车吗?

Meta又要搞大事情了,准备本月发布新一代AI模型Llama 4。坊间传闻,这款模型数次跳票,如今总算要见天日。就在去年Llama 3小火一把后,这次Llama 4到底能不能一鸣惊人,值得关注。

为什么值得关注?

Llama系列可是Meta的王牌军,要是能真正超越OpenAI的ChatGPT,那Meta在AI圈的地位就不是盖的了。但要是这次表现平平,投资者们恐怕要担心扎克伯格今年砸下的650亿美元是不是又打水漂了。

关键亮点

  • 烧钱如流水:Meta(前Facebook)今年计划投资650亿美元扩充AI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算力平台是投资重点。
  • 技术瓶颈明显:Llama 4开发进度缓慢,推迟原因是技术指标没过关,尤其是在推理、数学和人类语音对话方面表现平庸。
  • 便宜货逆袭:中国科技公司DeepSeek低成本的AI模型异军突起,比如DeepSeek Chat以高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打破了“搞AI一定要花大钱”的旧思路。
  • 借鉴新玩法
。。。 继续阅读

全球电动车战况揭密:有国家起飞,有国家翻车,投资人看这篇就够

2024年全球电动车销售报告出炉,乍看之下像是一场电动车的嘉年华,但仔细一看,嘿,这场派对有人醉得很开心,也有人已经靠墙坐着喘不过气。这份超过千万台销量的统计报告,不只告诉我们谁在卖电动车,更揭露了谁的电动梦开始碎了。你以为这只是科技宅才在乎的事?不不不,这背后可是牵动着未来十年的投资趋势。

先说个人观察:很多人谈电动车,都爱聚焦在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或者什么高科技的自动驾驶系统。但市场这玩意儿,不是只看谁技术强,而是看谁有办法卖得出去、谁能搞定补贴政策、谁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这份来自 EV Universe 的报告,把2024年的全球电动车市场划开来给你看,从中美欧三巨头,一路到新兴市场的翻倍成长,我们用几个角度切进去,带你一层一层看清这块版图。

三大主力市场:谁还在猛攻,谁已经熄火?

先来看看2024年的销售龙头:中国一口气卖了634万台纯电车,几乎是全世界的一半以上,占比58.6%。这听起来很猛,但实际上成长只有1.3%。这就像是考试拿了第一,但只比上次多1分。这个数字还得对比2023年的35.7%成长来看,才知道这不是失速,是刹车踩到底了。。。。 继续阅读

修车成本只有别人一半,特斯拉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

讲一个你可能不知道的特斯拉秘密:他们靠着保修成本控制,悄悄省下了几十亿美元,而且还不是那种靠削减服务品质的方式省的。这不是开玩笑,就连福特(Ford)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GM)都被比下去了。你以为买车之后进原厂维修是常态,特斯拉却早就玩起了新招:用软体搞定硬体问题、用数据揪出潜在故障,甚至可以派出流动维修车直接杀到你家楼下。听起来像科幻电影?但这就是特斯拉现实世界的操作。

一辆车只赔236美元?开什么玩笑

先讲个数字让你震撼一下。2024年,特斯拉平均每台车的保修花费大约是236美元。对比福特同一时期每辆车高达1400~1500美元的支出,差距不是一点点。这还不是单一年度的偶然现象,过去四年特斯拉的保修成本都维持在超低水平,2021年到2024年间,每辆车的维修费用都没超过800美元。

更夸张的是,他们的保修准备金居然累积到了67亿美元,而且是实际支出远低于预估的结果。翻译成人话:特斯拉根本是保守估、实际花得少,多出来的钱躺着也能赚利息。这些准备金是公司在卖出每辆车时就预先提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一笔预计支出,主要是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维修或召回留底。。。。 继续阅读

Model Y 只剩110kW,但新加坡人全笑了

特斯拉最近在新加坡丢出一张新牌:Model Y RWD 110。这台车不是从加州直接运来的标配版本,而是特意为了符合新加坡A组COE而「客制化」的精简款

这听起来像是在削弱产品,但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市场适应战略。毕竟,现实世界玩的是成本结构和消费者心理,不是纯性能竞赛。

为什么重要

新加坡的汽车牌照制度(COE)分级决定了你买车要多花多少钱。只要把功率调低,就能从B组跳到A组,一张COE直接少花两万多新币。更何况,电动车的路税也连带变便宜。对精打细算的买家来说,这不是节能,是节财。

关键点

  • Model Y RWD 110 的最大功率只有110kW,比原版255kW小了一半多,但这让它拿到A组COE资格。
  • 新车定价比高功率版便宜约3026新币(不含COE),再加上COE本身可能省下超过2万。
  • 每年路税从3478新币降到1562新币,10年下来省超1.9万。
  • 动力虽缩水,但0到100公里加速也只要9.6秒,在新加坡这种限速90公里的国家其实够用。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中国AI审查系统开外挂:原来它是这样抓“敏感词”的

从农村贫困、官员腐败到讽刺军事演习,这些内容通通被塞进一个未具名的大型语言模型里。它不是拿来写作文的,而是用来识别对体制“不够友善”的言论。讲白了,就是用AI搞审查,而且效率比传统人工快上十倍以上

为什么值得关注

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AI被武器化的经典案例。对于想打进中国市场的科技公司来说,这类工具可能变成新的合规门槛;而对倡议言论自由的人来说,这背后的影响可能比“翻墙”还狠,甚至连讽刺都容不下。

关键点整理

  • 数据集包含约13.3万条敏感内容样本,涵盖警察腐败、政治讽刺、军事信息外泄等。
  • 所有数据被输入AI模型,用来训练其识别“政治敏感”内容的能力。
  • 数据由安全研究员 NetAskari 发现,储存在未加密的百度服务器上,开放到任何人都能抓。
  • 涵盖议题极广:台湾、污染抗议、食品安全、金融诈骗、宗教信仰,甚至连“树倒猢狲散”这种权力转移的成语都被列为审查目标。
  • 部分输入内容使用与ChatGPT类似的提示语格式,显示该系统为现役运行中。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AOSP 成过去式?Google 打脸开源粉,资讯焦虑才刚开始

下周开始,Google打算把 Android 系统的开发全部搬到“黑箱”里操作。以前我们还能透过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AOSP)偷瞄谷歌在搞什么新东西,现在这条小窗户也要被封死了。

看起来像是工程师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其实这背后有更多值得玩味的产业信号。特别是对那种靠提前挖掘 AOSP 资讯炒新闻、炒股、甚至炒 App 功能预测的从业者来说,这事影响可不小。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在意

Android 曾经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开源”。虽然它的自由早就被“Google Play 服务”锁住大半,但至少我们还能看到底层系统的发展方向。这次彻底搬回内部开发,等于把大部分的透明度直接拔掉。
对于追踪趋势的开发者、厂商、投资人来说,资讯落差正在变大,而这正是赚钱机会常常出现的地方。

关键点

  • 从下周起,Android 的开发会完全转到 Google 的内部分支,公众将无法实时看到开发过程。

  • AOSP 未来只会在完整版本或维护版发布时才同步更新源代码。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