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保险到底是不是投资?最近我一个朋友打电话问我,说他看上了一款”既保本又能带来收益”的寿险。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很厉害,但实际上他讲了一个小时,我完全没听明白。最后,我只能对他说:”如果一个产品复杂到解释不清,你最好别碰。”
其实,保险这东西本质上就是和公司对赌。保险公司是怎么赚钱的?他们算好了概率,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输,他们会赢。这一点无论多花哨的名字、再复杂的条款,都改变不了。
所以,我的原则一直很简单:买保险只为覆盖那些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其他的统统免谈。
为什么人类迷恋”确定性”?
我们追求确定性是天性。远古时代,听到草丛里沙沙作响,赶紧逃跑可能保命。不跑呢?后果可能是命丧狮口。虽然沙沙声也可能是风吹草动,但错杀无辜总比被饿狮追着跑要好。这种本能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导致现代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总想抓住一些明确的东西。比如”保本”二字听起来就让人安心。
问题是,现代社会和原始丛林不一样。大多数决策不是生死攸关,而是关于利益的权衡。这时候,过度追求确定性反而让人做出糟糕的选择。你买了一份看起来很稳的投资型保险,却没想到其中隐藏的成本让你白白浪费了更多的机会。
投资型保险的心理陷阱
保险公司最擅长玩的,就是把投资和保险混在一起,搞出一个你看不懂的产品。表面上是”保本的投资”,实际上是用高额管理费吃掉你的收益。打个比方,如果你直接买标普500指数基金,坚持20年,赔本的概率非常低。而保险公司会告诉你,他们帮你”保本”,但是赚了钱要抽走一大部分。你真去算算,就知道自己亏得多离谱。
更绝的是,这种混合产品还触发了我们对确定性的渴望。人寿保险和投资理财绑在一起,会让人觉得既有保障又能赚钱。可仔细想想,真正的投资哪有”稳赚不赔”这种好事?
四种保险类型该怎么看?
1. 真保险:应对灾难性后果
这类保险简单直接,比如人寿保险、车险、房屋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它们的核心就是:用一笔小钱转移无法承受的巨大风险。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保险值得买,而且越简单越好。
我自己只买定期人寿保险,因为它不掺杂任何理财成分,只做一件事:当我不在了,我家人不会因此陷入经济困境。
2. 融资类保险:本质是分期付款
这类保险看似在报销医疗费用或其他开销,其实就是帮你每月攒钱,还要收取高额的管理费。比如医疗保险,如果雇主或政府替你买,那当然划算。但如果完全自费,很多时候不如自己存一笔医疗应急金,成本更低。
3. 纯投资产品:挂羊头卖狗肉
一些保险公司会卖基金、理财产品,完全不包含保险属性。既然是投资理财,不如直接找银行、券商,选择更多,费用透明,收益也可能更高。
4. 混合类保险:搅乱概念
这类产品把保险和投资绑在一起,比如”保本型投资保险”。它们复杂得让你搞不清楚到底花了多少钱,赚了多少钱,最后只会发现被隐藏的费用吃掉了大部分收益。我从不碰这类产品,因为它模糊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保险是转移风险,投资是承担风险。
我的保险购买原则
保险不是万能的,它的意义在于应对那些你无法承受的灾难性后果。所以我的原则很简单:
- 买纯粹的保险产品,优先选择定期人寿保险和其他基本险种。
- 投资和保险分开处理,不让保险公司”代劳”我的投资。
- 每次购买保险前,想清楚它覆盖的风险是否是灾难性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这份保险就没有必要。
小结
买保险和投资,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决策方式。保险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投资则需要拥抱不确定性。如果把这两者混在一起,只会让你在复杂的决策中迷失方向。
所以,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保险用来应对生死攸关的大事,投资则是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不要被华丽的宣传语迷惑,把复杂的选择简单化,你会发现,很多看似高端的产品其实根本不值得买。
现在,打开你的保单,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