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家经销商撑不住 德国车企的噩梦还没结束

如果你以为德系豪车在中国市场是“高高在上、永不动摇”的存在,那得告诉你,时代已经变了。中国的汽车价格战打得腥风血雨,逼得2000家经销商直接关门。更惨的是,宝马、奔驰、奥迪这些曾经的“豪车三剑客”,现在不仅卖不动车,还得自掏腰包补贴经销商,才能勉强撑住场面。这画面,真是一言难尽。

德国车企的深坑:补贴经销商就是烧钱游戏

先从最扎心的现实讲起:宝马光是今年就往中国市场砸了“九位数欧元”补贴经销商,奔驰和奥迪的支出也不遑多让。为什么?因为车卖不出去,经销商活不下去。如果不救场,整个网络体系就会崩盘。但问题是,这种“烧钱游戏”不可能玩得长久。奔驰已经放话了,最多撑到2025年,之后各家自求多福。到时候,经销商倒闭潮可能会更猛烈。

其实经销商的问题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消费者的口味变了。现在大家要的不是豪车品牌,而是高性价比的电动车。偏偏德系车的电动车布局慢得像乌龟爬。特斯拉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国产品牌又以“白菜价+豪华配置”快速占领市场,德系车企完全跟不上节奏。。。。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特斯拉 FSD 封闭测试16例:自动驾驶的极限挑战

特斯拉最近在 X 平台上大秀肌肉,展示了 FSD(全自动驾驶)在封闭测试场景下的表现。说白了,就是在各种“马路惊魂”场景中验证它的可靠性。这种秀场不仅是在告诉你它有多厉害,更是在说:“路上遇到这种情况,我比你妈还护着你。”

为什么重要

自动驾驶的核心就在于处理“非典型”场景,也就是那些偶尔碰到但一碰就要命的情况。特斯拉通过封闭测试场景模拟各种危险,意在提高系统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关乎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

关键点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奇瑞量产固态电池:电动车的未来提前来了

安徽芜湖,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最近却在全球电动车行业掀起了巨浪。奇瑞宣布启动全球首条固态电池量产线。这不是实验室里的小打小闹,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业生产。这条线,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行业信号。

为什么重要

固态电池,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黑科技”,如今真的开始大规模生产了。它的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更大,这意味着电动车可以跑得更远、充得更快、用得更久。而这一切正在推动电动车全面取代燃油车的步伐大幅加速。

关键点

  • 量产规模:奇瑞的量产线设计产能为1.25吉瓦时,预计2030年后全面扩产。
  • 技术创新:采用干电极制造工艺,将生产步骤从11步减少到5步,能耗降低20%。
  • 性能指标:现阶段电池能量密度为285瓦时/公斤,2027年将达到500瓦时/公斤,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
  • 行业联手:与高安高科合作,后者部分股权由大众集团持有,表明跨国车企的深度介入。

事件全景

奇瑞的固态电池量产线不仅是企业的胜利,也是中国电动车产业的里程碑。这将直接推动全球电动车技术的竞争,同时施压传统燃油车企,尤其是那些仍对电动车不屑一顾的保守派,比如丰田。。。。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奔驰新刹车:免维护还是天方夜谭?

电动车行业天天在聊电池续航、充电速度这些“王炸”,但奔驰突然跑出来告诉大家:刹车也能玩出新花样。免维护的刹车听上去像是天降神器,但我们真的需要它吗?让我们从技术到商业价值,好好拆解一下这件事。

为什么重要

电动车最大的卖点就是环保和低维护成本,奔驰这次的刹车技术完美切中这两点需求。一方面,它声称“终身免维护”,解决了传统刹车系统需要定期保养的麻烦;另一方面,这项技术还直接减少了刹车粉尘排放,呼应了即将实施的欧7排放法规。

关键点

  • 奔驰新刹车系统被集成在电动车的驱动单元内,没有传统的刹车卡钳。
  • 通过水冷圆形刹车片和静止盘的作用,实现减速并捕捉刹车粉尘。
  • 免维护设计减少服务成本,同时提升空气动力学性能,为车辆设计提供更多空间。
  • 欧7法规将在2026年生效,其中对轮胎和刹车粉尘的排放有明确要求,新系统正好满足这一点。

大局观

奔驰的创新刹车技术,不仅为其在豪华电动车领域添加了一块技术拼图,更是对环保法规的一种前瞻性应对。这种从细节入手的技术革新,有可能成为行业新标杆,也可能被其他车企争相模仿。但创新的路上,也意味着成本和可行性的双重考验。。。。 继续阅读

比亚迪又出事了!国内偷工减料被修车师傅揭穿!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领跑者,销量惊人,但质量问题却成了绕不开的槽点。特别是国内版与国际版的巨大差距,不禁让人怀疑,这种“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姿态,是企业策略还是市场畸形的结果?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信任的危机。

  • 修车师傅揭露真相:修车博主“龙哥”指出,比亚迪车型普遍存在偷工减料问题,维修频率高到“养活全厂”。
  • 最大载重猫腻:国内版车型最大载重375公斤,仅达最低国家标准;而国际版高达635公斤,直接翻倍。
  • 售后策略绑架用户:比亚迪的“三电终身质保”设置了苛刻条件,实际上是变相要求用户高频光顾4S店。
  • 出口车更优质:海外版车型用料明显更好,甚至连油箱都换成了高压版本,而国内版则成本压缩得一塌糊涂。

[新闻简报] “马斯克不懂电化学”?宁德时代创始人的犀利点评

最近宁德时代的创始人曾毓群在一场采访中,不留情面地评价了马斯克的4680电池技术,直言“他不懂电化学”。这一番话像是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电动车行业炸开了锅,也让投资者对特斯拉的未来更加关注。到底是技术瓶颈导致4680电池难产,还是特斯拉另有打算?让我们一起来拆解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重要

电池是电动车的心脏,占据整车成本的三分之一,而特斯拉的4680电池技术本被视为降低成本、提升续航的关键。如今,技术问题频发、量产遇阻,不仅让特斯拉的增长战略承压,也让整个行业对创新速度的期待产生了疑问。

关键点

  • 4680电池的难题:电池在使用过程中自我坍塌,干涂电极技术难以规模化,粘合剂温度控制成为主要障碍。
  • 宁德时代的优势:主打传统的LFP电池,虽然续航不如4680,但已实现量产且成本更低。
  • 自动驾驶的分歧:曾毓群认可马斯克的AI和摄像头策略,但认为特斯拉在电池领域技术储备不足。
  • 行业竞争格局:宁德时代与比亚迪正在全球电池领域领跑,而比亚迪更是集电池和整车制造于一体。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明年税收抵免取消,特斯拉还会起飞吗?

特斯拉最近的交付数据和增长预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尤其是面对美国税收抵免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明年的交付量还能继续增长吗?有些人已经开始担心,另一部分人却保持乐观。到底该怎么看这个局面?别急,我们来拆解一下。

为什么重要

特斯拉的税收抵免直接影响了Model Y的售价,目前等于给了消费者15%的折扣。如果取消,价格必然上涨,这会直接冲击美国这个占总销量40%的核心市场。但问题是,特斯拉早就给了2025年20%-30%的增长目标,这样的反差会让市场更敏感。

关键点

  • 税收抵免效应:Model Y目前售价约为44,000美元,税收抵免后相当于消费者只需支付37,000美元。明年若抵免取消,等于直接涨价15%。
  • 需求弹性:根据估算,价格上涨15%可能导致美国销量减少15%,这对整体增长的压力显而易见。
  • 华尔街的预期:分析师们给出的增长预测是12%-14%,低于公司自己喊出的20%-30%。
  • 欧洲市场参考:2024年欧洲的税收抵免减少20%后,交付量在一个季度内反弹,显示出需求韧性可能支撑市场。
。。。 继续阅读

特斯拉:川普的自动驾驶新宠?从法规改革到股价翻30倍的秘密

大家有没有发现,最近的马斯克和川普,俨然成了“革命兄弟”?不是一起看比赛,就是一起吃饭。这种感情深厚到什么程度呢?川普政府刚一上台,就开始推全国统一自动驾驶法规,直接让特斯拉爽到飞起。这一波操作,堪称“政策天菜”,特斯拉无人出租车的未来看起来比地球上空的星链还亮。

自动驾驶法规:特斯拉的加速器

现行的美国自动驾驶法规,堪称“万里长征”。每个州的审批要求不一样,特斯拉想要大规模部署,就得一家一家跑。搞得马斯克不仅要当企业家,还得兼职说客。但川普政府准备一招破解,推动全国统一的自动驾驶法规。这事要是真成了,特斯拉的几百万辆电动车,一夜之间可能就变成无人出租车了。

你以为这事和自己没关系?错了。统一法规不仅让特斯拉加速成长,还可能让无人车技术成为美国经济的“下一站地铁”。这种改变就像当年智能手机的普及,谁没赶上谁掉队。

7,500美元补贴取消:短期压力,长期爽感

共和党计划取消电动车的 7,500 美元税务补贴,不少人开始担心特斯拉的销量。毕竟少了补贴,电动车的购买门槛一下就高了不少。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事未必是坏事?短期来看,确实会让消费者掏更多的钱,但长期来看,随着技术进步,电动车生产成本一定会逐步下降。。。。 继续阅读

小鹏飞行车量产在即!未来是否“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11月,小鹏的“陆地航母”飞行车在珠海航展风骚亮相——自动飞行、低空加速、螺旋上升,一套操作下来炫得很。但冷静一想,飞行车真的是未来交通的主流吗?对小鹏而言,搞电动车搞到家电、按摩椅都不够,现在竟然要飞上天了。这个扩展,确实让人有些看不懂。

为什么重要

飞行车若能实现量产与普及,理论上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并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然而,飞行车的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加上监管难题,普及的前景并不明朗。对小鹏来说,这个项目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噱头,确实值得打个问号。

关键点

  • 技术亮点:小鹏飞行车采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低空加速、螺旋上升、匀速下降和精准着陆,全程无人工干预飞行。
  • 模块化设计:地面模块为电动汽车,空中模块为飞行器,充电和对接仅需5分钟,且完全自动化。
  • 量产计划:小鹏已在建设飞行车生产工厂,计划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量产,目标年产量1万台。
  • 交付时间:预计2026年向消费者交付,市场面向私人及商业用户。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新加坡将调整COE政策?基于距离收费或将上线

新加坡交通部长徐芳达在国会中透露,未来如果实施基于距离的收费机制,政府有可能考虑进一步增加车辆拥车证(COE)配额。虽然目前新加坡正推行“少车”愿景,但这不代表车子的总量就无法增长。新的收费方式或许会带来更多车主和用车习惯的变革,也让大家对新加坡未来的道路拥堵管理充满期待。

为什么重要

对车主来说,COE价格已经是买车的一大考验,而增加COE配额意味着更多人可以拥有车辆,市场需求和价格可能因此得到平衡。基于距离的收费制度不仅能更精准地调控拥堵,还可以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带来更多灵活性和效率。换句话说,不用太担心买了车却无用武之地,路上甚至有可能变得更通畅。

关键点

  • COE配额增加:从明年2月开始,新加坡政府计划在未来几年额外注入最多20,000个COE,以满足车主需求。
  • 距离收费可能性:虽然目前尚未决定实施,但ERP 2.0系统给了政府实现基于距离收费的技术条件。
  • 车辆行驶习惯变化:疫情后,车辆的行驶里程已减少6%,尤其在市区,交通需求有明显下降。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