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话亭到超充站,历史总是换个马甲重演
你有没有听过那种让人听了只想扶额的商业决策?像是90年代初印度移动电话刚起飞时,有家公司决定每公里建一个电话亭,怕人们找不到地方打电话。那时候,移动电话还贵得离谱,信号也不稳,所以建电话亭听起来挺合理。可问题是,大哥大没几年就飞速普及,那些电话亭几乎全废了,钱砸了个响亮的水漂。
这故事够老派了,但今天我想讲的,是它的现代版本:电动车时代的补能战场。
超充站背后的算盘
当你看到比亚迪要搞什么1000伏超级快充,还要到处建站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回到了那个印度故事?讲白一点,这不是单纯为了方便你我充电。你以为是科技进步,他们以为是工程预算。懂了吗?
比亚迪不是笨蛋,他们懂得怎么在产业政策里挖金矿。搞这种大规模、高压快充基础设施,不只是卖车的附加品,它本身就可以变成营收来源,或者是掌控产业话语权的工具。建站的钱谁出?当然是整合进卖车、卖电、甚至搞联盟的一环。再说了,承包这些超级充电站工程的,不少可是自家兄弟公司,工程发包、设备采购、系统集成,每个环节都能榨出利润,油水多到流出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