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的4%规则:退休金该怎么用?

FIRE 是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财务独立,提前退休)的缩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理财理念,核心目标是通过积累足够的财富实现财务自由,从而尽早退出传统的职业生涯,过上更自由的生活。

1994年,在南加州,有个名叫本根Bill Bengen的大叔,为退休理财领域贡献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4%规则”。简单来说,就是你退休时可以安全提取投资组合的4%,每年再根据通胀调整。这套逻辑听起来挺完美,但别高兴太早,投资市场哪有那么简单。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规则,背后的数学逻辑、争议声音,以及你到底能不能靠它养老。

4%规则的起源:数学家的执念

本根是一位MIT的航天专业高材生,后来转行干起了财务规划师。他发现很多人在退休规划时,都以为投资年化回报7%-9%,每年提取7%都没问题。但实际市场不听话啊,他开始研究市场历史数据,试图找出最差的30年时间段。在他算过1926年以来的每个30年窗口后,他发现了一件残酷的事:1966年退休的人最惨,接下来的16年全是熊市+高通胀。如果按照当时主流建议,这些人的钱根本撑不住。于是,他得出了“4.15%”这个神奇数字,后来就演变成了今天的4%规则。

4%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假设——你必须用一半的钱投资标普500,另一半买中期国债。然后每年提取第一年的4%,再按通胀调整。这套逻辑被奉为经典,甚至有人把它当退休金的北极星。然而,大家都知道市场历史不会完全重复,谁能保证未来30年会和过去一样?

争议:规则越简单,坑越深?

这时候,另一位高手瓦德·普福跳出来了。他直接怼这个规则“过度简化”。他说,4%的取现方式忽略了“收益顺序风险”。通俗点说,就是如果你在市场大跌的时候被迫卖掉股票来支付生活开支,这会给你的投资组合带来毁灭性打击。比如2008年市场崩盘时,如果你退休了并且完全靠股票支撑生活,那么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仅如此,普福还认为,固定比例的取现方式反而会放大这种风险。他建议根据市场状况灵活调整,尤其是面对熊市时,应该降低股票配置。但问题来了,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操作起来不容易。毕竟,谁能准确预测市场什么时候转熊、什么时候反弹?

本根的最新见解:能取更多吗?

本根最近的表态更是惊掉一堆人的下巴。他认为,4%的规则其实是最坏情况的结果,如果市场没有像1966年那样糟糕,你其实可以取更多,比如5%。他的理论是,退休初期降低股票配置,等市场稳定后再逐步加回去。这个策略类似于倒“U型”资产配置,而不是传统的“年龄减去100=股票比例”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型。

这个想法很大胆,但也有一定道理。退休前几年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你的投资组合被击溃,后续很难恢复。通过降低股票比例,你能降低这一阶段的风险。但后期把股票比例调高,也能让你的投资组合在后续反弹中更快增长。这种灵活的策略听起来不错,但对普通人来说,执行难度不小。大部分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该什么时候调仓,更别说心理压力能不能扛住了。

现实的提醒:投资不是机械操作

Successful investment

看了这些理论,你可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要记住,投资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4%规则只是一种参考,市场风险、个人需求、通胀水平都需要纳入考量。

另外,你还得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动态调整。比如,如果退休后能有其他收入来源,比如房租、兼职或者社保金,那么4%或许根本不适用。反之,如果你完全依赖投资组合,那就要特别小心收益顺序风险,尽量避免在熊市里卖出资产。

小结:投资如做人,灵活才是硬道理

4%规则告诉我们的,不是死守一个数字,而是理解市场的不确定性。如果你想安稳退休,就得多动脑筋,多关注市场动态,而不是盲目套用某个“公式”。另外,别迷信高收益,多元化投资、定期调整资产配置,这些才是真正提高收益的关键。

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规划退休生活。别等到退休那天才发现,账户余额跟不上你的生活成本。记住,投资是门长期的艺术,早动手,早安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