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就是投资差:为何特斯拉股价还能飞十年?

最近,理想汽车的CEO对特斯拉的全视觉(FSD)系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纯靠摄像头的自动驾驶技术不适合中国的复杂道路环境。他特别提到在夜间行驶时,大货车没有尾灯或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摄像头的探测能力可能远不如激光雷达。然而,这真的是技术问题,还是一种认知上的差异?今天就来深挖这个话题。

全视觉 vs 激光雷达:到底谁更靠谱?

激光雷达爱好者的核心观点是,它能在黑暗中提供更远的探测距离,比如200米,这在一些突发情况下确实有用。但问题来了,难道我们人类夜晚开车的时候,是靠装在脑门上的激光雷达在开吗?显然不是。人类司机用眼睛观察路况,然后用灯光辅助,依然可以在黑暗中行驶。那么,特斯拉的逻辑就是,用更智能的算法和摄像头技术来模仿并超越人类司机的能力。

相比之下,激光雷达的成本高昂,而且对环境要求苛刻,比如在雨雪天可能会失灵。而特斯拉的目标是将自动驾驶系统打造成一种能够普及的产品,而非只有豪车买家才用得起的高端配置。这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思考方式,可能才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们所不理解的。。。。 继续阅读

生成式AI是不是个大泡沫?不懂用的人才是!

那天看到这个文章把OpenAI比喻这个时代的雷曼兄弟。如果你现在还觉得生成式AI就是个啥都搞不清楚的猜谜游戏,那大概率你离实际工作已经有点远了。毕竟,能真正让一堆代码猝不及防写出来还能跑通的,也不是那些嘴上嫌弃AI “不准确” 的人。

说到底,这些批评者可能根本没看到AI在生产力上的飞跃,只抓着”错误输出”不放。

AI的生产力革命:从搜索引擎到生成式AI

回头看看当年搜索引擎刚出来的时候,有多少人理解它的真正价值?那会儿不少人只会吐槽:”这个结果根本不是我要的东西啊!” 但有些人很快发现,搜索引擎让他们的知识检索效率翻了好几倍。同样,生成式AI今天的情况也差不多。

对程序员来说,现在的AI代码助手就是个效率神器。写代码本身不是什么玄学,但调试和查文档却常常是耗时的黑洞。生成式AI能快速理解你的需求,甭管是Python、Go还是Kotlin,直接扔出段初步可用的代码。关键是,它不仅帮你省了时间,还把”我这逻辑没问题吧?”的信心递到你手上。。。。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Spotify被AI音乐攻陷?你听的可能不是“真人”!

Spotify最近被一波AI音乐冲击得有点晕头转向。原本靠音乐创作者撑起的流媒体帝国,现在正被一批批“不存在的艺术家”攻陷。更离谱的是,这些AI乐队不仅没背景故事,连脸都没有,却能拿下几十万月度听众。到底是创意产业的新革命,还是另一场内容水化危机?

为什么这事值得注意?

音乐流媒体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内容多样性与质量,而AI音乐的泛滥可能逐渐侵蚀这一核心价值。平台看似提供了更多选择,实则可能是质量与真实性的双重稀释,对真正的创作者和消费者而言,这都是一种隐性损害。

关键点:

  • AI乐队现象:疑似AI生成的乐队如Jet Fuel & Ginger Ales和Awake Past 3,月度听众高达数十万,但毫无线上痕迹,甚至连真实身份都难以确认。
  • 虚假人物登场:Sofia Pitcher这个不存在的“歌手”,靠一张专辑竟然风靡数月,直到被调查媒体曝光,作品才下架。
  • Spotify的模糊态度:虽然CEO明确表示不会禁止AI音乐,但平台同时又以欺诈性内容政策为由移除部分AI艺术家的作品。
。。。 继续阅读

马斯克疯了:2025年是AI元年,特斯拉股价准备起飞?

最近,特斯拉又在投资者圈子里掀起了一场“脑暴”。官方宣称无人出租车(Robotaxi)可能提前到来,还搭配了一系列硬核推特更新,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就在这样的利好消息中,特斯拉股价却接连三天下跌,甚至引发了不少投资者的恐慌。到底怎么回事?是高处不胜寒,还是低位捡便宜的好时机?今天,我们就来深挖一下。

特斯拉无人出租车:究竟有多近?

马斯克最近疯狂发推,说无人出租车的时代已经在敲门。这不是嘴炮,因为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已经推出了13.2.2版本。这次的升级,堪称魔法般的存在。三点掉头、红灯提前启动这些操作,看视频都让人瞠目结舌。更关键的是,奥斯汀的政府和特斯拉已经开始洽谈Robotaxi的试运营计划。据说,这套无人出租车已经测试了一年,且配备了安全员司机。

那法规呢?别担心,马斯克的“副总统”地位在美国可不是白叫的。这几天,他刚发推反对一个巨额拨款案,结果法案直接被延后。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推进力,几乎没有对手。我们甚至可以预期,明年FSD在中国和德州获批的可能性非常高。。。。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OpenAI GPT-5:为何顶尖 AI 项目也会陷入延期泥沼?

OpenAI 的下一代语言模型 GPT-5 正遭遇多重挑战,不仅项目进度拖延,成本飙升,还面临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局面。这背后,究竟是技术问题作祟,还是行业内卷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

GPT-5 被视为 AI 行业的“下一步”,不仅是技术能力的象征,更是巨头之间的资源博弈。随着 OpenAI 的脚步放慢,市场可能重新洗牌,新的规则由谁制定并不确定。对企业来说,AI 的发展速度直接影响着商业创新的边界,而延迟意味着落后于时代节奏。

关键点

  • 项目进度拖延:GPT-5 原计划在 2024 年中发布,因技术问题和数据质量不足被迫推迟。
  • 训练瓶颈:大规模训练运行未达预期,甚至被描述为“缓慢且低效”,未来训练耗时可能进一步延长。
  • 数据质量问题:训练数据多样性不足,导致模型学习能力受限。
  • 高管离职潮:包括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在内的重要高管离职,或影响公司长期发展规划。
  • 竞争压力加剧:Anthropic 获得巨额投资扩展业务,xAI 也在全力增加计算能力。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O3模型震撼发布:AI再无极限?

昨晚,OpenAI 推出了全新的 O3 模型,这个消息让整个 AI 界彻夜未眠。那些曾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基准测试,如今在 O3 的面前被轻松打破。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突破,而是一次重新定义 AI 潜力的震撼宣言。

为什么重要

O3 模型标志着 AI 从“预测下一个单词”到“推导正确答案”的范式转变。更重要的是,这一进步意味着,AI 的推理能力正在从理论进入实践,开始具备人类专家的特质。这对科学研究、工业应用甚至日常生活都将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点

  • 数学前沿测试突破:O3 在最难的数学测试中取得了 25% 的准确率,是现有模型的十倍以上。
  • 编码领域的顶级表现:O3 在竞争性编程中击败了 99.95% 的真人,并在 SBench 测试中达到了 71.7% 的高分。
  • 科学问题的霸主地位:O3 在研究生级别科学问题上取得 87.7% 的准确率,几乎重新定义了“智能”的标准。
  • 推理的新高度:通过强化学习和链式推理,O3 展现出在复杂任务中前所未有的解决能力。

大局观

O3。。。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百度股价暴跌超5%,苹果AI布局搅动中国科技圈

苹果近日被曝出正在与腾讯和字节跳动洽谈,将两家公司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进中国市场的iPhone。这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科技圈的高度关注,甚至连股市都不太平静。百度的股价因此下跌超5%,腾讯却迎来近3%的涨幅。是创新合作的序幕,还是一场行业格局的重新洗牌?我们一起来拆解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重要

中国市场对苹果来说是个不能轻易忽视的大金矿。但AI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始终绕不开一个字——“规”。面对政策限制和竞争环境的复杂性,苹果必须找到强有力的本地合作伙伴。与腾讯、字节跳动的对话,不仅事关技术集成,更是苹果迈出本地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关键点

  • 合作谈判阶段:目前苹果与腾讯、字节跳动的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尚未有具体成果。
  • 行业背景:字节跳动的大模型豆包已与大部分安卓手机合作,强调多模型、多云的灵活策略。
  • 股市表现:消息发布后,百度股价大跌超5%,而腾讯股价小幅上涨,显示市场对不同玩家的预期正在分化。
。。。 继续阅读

英伟达:调整中的机会,还是技术泡沫的前奏?

最近,市场上讨论最火的股票非英伟达莫属。一边是AI超级风口的强劲势头,另一边却是股价连续下跌,甚至进入修正区间。有人开始怀疑:英伟达到底还是不是那个不可撼动的芯片巨头?今天,我们就从几个角度聊聊英伟达,顺便挖掘它股价波动背后隐藏的故事和投资机会。

英伟达的“神话”:AI超级周期的绝对主角

首先,要明白英伟达凭什么能火到这种程度。归根结底,就是AI的超级需求撑起了它的市值。无论是数据中心、自动驾驶还是大模型训练,这些新兴领域都离不开英伟达的GPU。甚至有行业大佬说,这波AI浪潮比以往任何技术周期都更庞大。

但英伟达真的无懈可击吗?未必。它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芯片供不应求、竞争者逐渐崛起等。这些挑战虽然短期内可能带来压力,但从长期看,这恰恰说明市场对AI芯片的需求有多大。

修正,是噩梦还是机会?

英伟达最近的股价下跌,很多人解读为“获利了结”。毕竟,它今年的涨幅已经达到了夸张的163%。一些基金经理觉得“收割韭菜”的时机到了,于是纷纷抛售。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当散户们还在纠结要不要上车时,大机构早已开始锁定利润了。。。。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NVIDIA Jetson Orin Nano Super:颠覆AI开发的平价神器

今天我们要聊聊NVIDIA刚出炉的Jetson Orin Nano Super。这个号称“最便宜的生成式AI计算机”一上市,就吸引了大批科技迷的目光。售价仅249美元,却能跑大型语言模型,还支持高性能计算。别说,它还真有点“价廉物美”的味道。

为什么值得关注

在AI和机器人蓬勃发展的当下,硬件的性价比直接决定了开发者的创意是否能落地。Jetson Orin Nano Super以70万亿次每秒运算性能和25瓦低功耗,打破了“AI计算机高高在上”的门槛,为更多人打开了通往AI世界的大门。

关键点

  • 性能卓越:每秒70万亿次运算,媲美顶级AI计算机。
  • 功耗超低:仅25瓦,非常适合节能需求的设备。
  • 支持广泛框架:兼容CUDA、cuDNN和TensorRT,覆盖主流开发工具链。
  • 价格实惠:249美元的售价,对于开发者和教育用户非常友好。
  • 多样应用:从机器人到工作站,甚至生成式AI开发,都能轻松胜任。

从大局来看

NVIDIA过去几年在机器人和AI硬件领域不断试水,从Exavier系列到如今的Jetson。。。 继续阅读

AI称霸生物医药:诺贝尔奖被科技抢了还是科学家躺平了?

最近,AI 不仅在科技圈风光无限,还“打劫”了生物医药界。连诺贝尔奖评委都扛不住,把 2024 年化学奖颁给了 DeepMind 的两位大佬 Demis Hassabis 和 John Jumper,再加上生物学圈的大神 David Baker。有人说,AI 靠 AlphaFold 把人类卡了几十年的蛋白质折叠问题给破解了。听起来是不是很酷?但我得提醒各位,看似风平浪静的技术突破背后,其实水深得很。

AI如何搅动生物医药这池“深水”?

AlphaFold:从黑马到王者

先来聊聊这场 AI 风暴的源头 AlphaFold。简单点说,它能预测蛋白质的 3D 结构,准确度高达 90%。这水平在生物圈算是降维打击,直接甩开传统实验方法五条街。之前靠实验搞清一个蛋白质结构得花好几年,还得烧掉几十万美元。而 AlphaFold 几天就搞定,还白送全世界科学家用。效率拉满,钱也省了,谁不爱?

但是,这个“救世主”也不是完美的。比如,面对超复杂的蛋白质结构,AlphaFol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