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Morgan Housel的新书《Same as Ever》,书名虽然平平无奇,但内容却很值得一读。Housel通过历史故事和个人经验,深入探讨了风险的本质以及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今天我们就从这本书聊起,探讨一下风险这件事。
风险不可预见,还是不可避免?
在Housel的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风险最大的地方,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角落。”举个例子,泰坦尼克号当时被称作“永不沉没的巨轮”,船上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高枕无忧,结果呢?悲剧发生的时候,没人能想到,冰山居然在这个世界的“尽头”等着他们。
这让我想到投资里的风险意识。我们经常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聪明,可以避开所有陷阱,结果却往往踩进看不见的坑。就像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市场上每个人都认为房价只会涨,结果呢?泡沫破裂,满盘皆输。所以与其想着“预测”风险,不如多做“准备”。Housel在书里也提到这一点,他说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如何预测市场,而是如何做好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准备。机会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来,它是直接来了,看你有没有准备好。
历史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谈到风险,Housel自然绕不开历史。他提到一个特别经典的故事——1929年的大萧条。当时市场上的乐观情绪让所有人都觉得股市会一直涨下去,结果不到两个月,股市崩盘。那些曾经乐观到极点的人,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彻底改变了对风险的看法。可以说,这场灾难深刻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后来呢?经历过大萧条的人,几乎每个都成了保守的“风险厌恶者”,对他们而言,“再也不要冒风险”成为了一种生活准则。
而现代的我们呢?恐怕也一样。市场上的泡沫一轮接一轮,许多人追涨杀跌,跟风炒作,却很少有人真正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无论是科技股的狂热,还是加密货币的兴衰,我们都在重复着过去的错误。所以,不妨多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那些历史的教训,毕竟,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不会变的,唯一变的是时代的背景。
决策的背后是心理战场
Housel在书里讲了很多关于决策心理学的内容,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认知偏差”这件事。举个例子,许多人在面对市场波动时会表现出过度自信,觉得自己能够精确预测市场的走向。实际上,这种自信往往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策。Housel形象地比喻说,“我们每个人都像坐在一辆刹车失灵的车上,以为自己可以操控它,但事实是,大部分时候,车子是自己在走的。”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过度恐惧”。很多人因为害怕失去钱财,宁愿把现金放在手里,也不敢去冒险投资。其实,风险不仅仅是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你的不作为也是一种风险。长期持有现金的人,可能会错过许多好的投资机会,而时间正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朋友。
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警惕外部的风险,更要警惕自己的心理陷阱。承认自己不可能预见所有的未来,并且给自己的决策留有余地,才是最好的策略。
准备比预测更重要
Housel在书中不断强调一个观点:与其费尽心思预测未来,不如把时间花在为不可预测的事情做准备上。这话听着简单,但却是大多数人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道理。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我们总喜欢问“未来会怎么样”,却很少问自己:“如果意外发生,我准备好了吗?”
比如在投资上,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预测市场走势上,但Housel告诉我们,与其试图预测市场,不如分散投资,建立一个能抗住风浪的组合。毕竟,世界变化得太快,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风暴会什么时候来临。
小结
Housel的《Same as Ever》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世界在变,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却永远不变。无论是对市场的过度自信,还是对风险的忽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东西。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能预测未来,而在于能够未雨绸缪,为意外做好准备。
所以,下一次当你面对风险的时候,别再问“风险有多大”,而是问问自己:“如果风险真的来了,我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