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刚接触投资的时候,打开财经节目,分析师一边画线一边念着“黄金交叉”、“头肩顶”。顺带还推荐几只“马上要起飞”的股票。你当时是不是觉得,哇,这就是专业人士的世界,好像跟上了他们的脚步,就能离财富自由更近一点?
可几年过去,你账户的绩效却告诉你:这些“神奇的选股公式”和“技术图形”可能不值一提。那到底为什么我们会对股票推荐和图表分析这么着迷?更重要的是,这条路到底通不通?
股票推荐:比不上随便抽卡
很多人把“选股推荐”看作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仿佛哪个大V、大师、财经KOL推荐了哪支股,那只股就一定能涨。但如果我们把选股推荐放进概率模型里去看,结果可能让你大跌眼镜。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简单但震撼的模拟实验:假设你找250个“大师”来各推荐5只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三年后平均绩效统计发现——居然90%的组合赚钱,80%能打败市场平均水平。重点是,这些组合是“随机选的”。
换句话说,就算你是只猴子随便抽股票,放着不动,三年后你跑赢多数基金经理的机会仍然很高。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结果。那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迷信别人的推荐?是我们懒?还是我们根本没搞清楚怎么评估一个选股建议的好坏?
图表分析:像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塑料算盘
刚开始接触交易的人,几乎清一色从图表分析起步。这不奇怪,因为市面上大部分交易书、YouTube频道、线上课程全是教你怎么看K线、划趋势线、找形态。你是不是也花了不少时间看那些“上升楔形”“MACD死叉”?
但这些工具的来源和背景呢?很多是上世纪中叶,甚至更早之前流传下来的方法。试问:在没有高频交易、没有ETF、没有机构机器人扫单的时代写下的分析方法,放到今天的市场,还能通用吗?
举个例子:2015年、2018年、2020年,财经媒体一再警告“股市即将反转,因为形成了上升楔形”。例如某财经KOL在2020年就预测市场将见顶,结果纳指一路涨到2021年年中,投资人错过了整整一波牛市。你以为画线是科学,其实大多数只是“大家都在用,所以我也用”的心理舒适剂。
三大交易认知陷阱:不是你不聪明,是人性太一致
1. 可用性激连(Availability Cascade)
越多人说的东西,你越容易信。特别当图表分析被包装得像科学,又被100个专家反复提到时,你的大脑就开始默认它有用。
2. 聚类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
你看到一组杂乱K线,会不自觉在里面“找规律”。人类大脑就是这么爱找图形。但图形不等于信号,很多时候不过是随机排列而已。
3.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你已经预设“这只股会涨”,于是你开始找各种指标、图形来支持它,完全忽略了反对的信息。这不是你笨,是人都一样。
问错问题:市场不是拿来预测的
你常听人问:“老师你觉得这支股票可以买吗?”、“明天会涨吗?”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在问未来,不如说是逃避独立思考。连美联储主席都没把握预测未来市场,更别提我们这些散户了。
更别提所谓“明牌”了。有一次朋友问我怎么看一只股票,我直接回他:“我不知道。”他说你不是专业的吗?我说:“专业代表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那到底要怎么做?
策略永远不是从“我要写一个策略”开始的。你连市场长什么样都没搞清楚,就想制定规则,那不是闭着眼睛摸鱼?
你应该先做数据探索。比如你想玩卖方期权,就去看数据:哪种情况下最容易被行权?哪种组合最容易爆仓?这些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数据说话。
一个好的策略,不需要预测未来,而是能在各种市场状态下都有纪律地执行,并保持长期正期望值。
小结:从信仰大师到相信自己
如果你现在还在追着别人要选股名单,或每天对着图表划线,那只能说你还没醒。市场上从来没有神,只有数据、纪律和不断修正的认知。
别再寄希望于“下一个牛股”或“黄金形态”,这年头最稀缺的资产是冷静的头脑和独立的判断。看穿那些“技术分析老照片”,别当它是AI,搞不好人家连逻辑都没教。
你想赢,就要重新上路。别急着问买哪只股,先问自己有没有看清这市场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