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才刚换了总统,美国经济就像坐上溜滑梯一样,一路狂跌。股市下滑、美元贬值,小企业接连倒闭。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正在上演。如果这是一出舞台剧,那剧本真可以拿金酸梅奖。
美元与股市:联手下坠的双响炮
美元兑主要货币贬值近10%,美国国债殖利率飙升,股市却一片惨跌。这种组合,以前只有在金融危机时才会看到,现在却成了家常便饭。更诡异的是,美联储明明在降息,房贷利率却卡死在7%。这背后显然是市场对通胀和政策方向的信心崩塌,连最老道的投资人也开始迷茫。
别怪别人,这锅美国自己背
更荒谬的是,这次经济危机并不是外部打击,而是政策自己“作”出来的。疫情后,美国GDP与债务的比例其实已稳定多年。但这届政府一连串政策像是放烟火:Doge预算节流改革、随意上马的关税、乱七八糟的补贴计划,不仅没起到刺激作用,反而拖了经济的后腿。
财政赤字高达2万亿美元,却靠强劲的GDP增长勉强撑住。但你不能永远靠“撑”。于是政府提出“节流”,目标是省下1500亿美元。听起来很威风?其实就像一个年薪五万的人,每年省下九十块,连一杯星巴克都换不来。这种操作对债务山几乎毫无作用。
关税政策:变脸比翻书还快
关税本是国家保护本地产业的工具,但现在的政策更像是“情绪性征税”。前一天说要保护制造业,后一天又说AI和机器人才是未来;刚说用来谈判,转眼又成反击工具。这种风格让人怀疑白宫是不是没有产品经理在把关。
其实要有效推动制造业回流,并不是没有方法。关键在于明确、逐步、有逻辑。比如设置3年缓冲期,对进口电动车初始征收5%关税,三年后升到25%,并搭配国内投资激励措施,这样企业才有信心投资建厂。不然搞得像突袭一样,企业根本无法做决策。
国际信任,逐渐透支
之前签的贸易协议,现在说撕就撕。不只日本和加拿大,连2019年由特朗普亲自敲定的协议也被自己打脸。其他国家看在眼里,心里想的很简单:今天签约,明天就可能被你翻脸,那我干嘛还要谈?
更荒唐的是,特朗普高调喊话让习近平打电话,却被中国彻底无视。不是因为对方“没礼貌”,而是因为现在谈判筹码在中方手上。中国制造不是只为美国服务,它有全球市场。你可以不买,但我可以卖给别人。
中国产品不能买,那买谁的?
很多美国企业心里门儿清。像苹果这样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的公司,一旦断链,根本没法迅速转向其他国家生产。你去Walmart随便逛一圈,玩具、灯泡、T恤、电池,几乎都是中国造。别说美国,全球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在短时间内替代这种规模的产能。
目前大量货船已取消从中国出发的航程,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出现“补货不上”的尴尬真空期。是的,有些厂商试图转向越南、墨西哥,但现实是:这些地方既没那种供应链,也没有匹配的人才密度。这种断供后果,不是政策代价,而是自残式的产业断血。
联储独立性:下一张被撕的纸?
最令人胆寒的是,特朗普居然公开表示考虑解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但美联储的独立性,是美国金融体系赖以稳定的基石。总统可以不满,但不能随便动这根“定海神针”。
如果FOMC变成白宫的打手,那美元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世界各国为何愿意囤美元?就是因为相信它不受政治干预。如果这个信任一旦崩塌,那不仅是美元贬值的问题,而是整个美国金融信用体系的瓦解。
小结:一个国家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爆
2025年,美国的问题不是别人搞你,而是自己搞自己。政策反复无常、信任体系崩塌、通胀没控制住、企业信心下滑,这些本来都能解决,只要有清晰的逻辑和稳健的治理方式。
但问题在于,领导层似乎更在意“如何把撤回政策包装成胜利”。这年头,世界并不缺戏,而是缺少靠谱的导演。如果继续玩“我说了算”,最后连观众都不想看下去了。
如果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政策都不能坚持三个月,那谁还敢跟它做十年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