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报] 多签钱包也不安全?Bybit 史诗级被盗,Safe 被质疑到底 safe 吗?

加密货币交易所 Bybit 最近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攻击,损失 50 万枚 ETH、stETH、cmETH 和 mETH,总价值 14.6 亿美元。此次攻击不仅让 Bybit 破了纪录,还引发了对整个加密行业安全性的深刻反思。Bybit 认为罪魁祸首是 Safe(原 Gnosis Safe),一个一直以来以高安全性著称的多重签名钱包。而 Safe 的回应则是:不是钱包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位开发者的设备被攻破。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

钱包安全一直是 DeFi 和 CeFi 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大家都知道交易所是黑客的重点目标,但 Safe 这种去中心化钱包也被攻击,让人开始质疑「多签」是否真能防止黑客入侵。这起事件引发了对整个钱包安全性的广泛质疑,市场对多签钱包的信任可能因此动摇。未来钱包服务商或需加强更严密的防护措施,以维持用户信心。

关键点

  • Bybit 遭遇重大攻击:损失 50 万枚 ETH 及相关资产,总价值 14.6 亿美元。
  • 攻击来源:Bybit 认为是
。。。 继续阅读

人生建议:拥有“强盗思维”

Crazed pirates celebrating a successful raid on the high seas

最近看到一组”人生建议”,实在是让人有点血脉偾张,感觉像是某个野心勃勃的资本家给自己写的信仰纲领,也像是某个财富密码博主的晨间励志口号。这些话讲得很直接,甚至有点刺耳,但说真的,有些东西还真不是胡扯。

人生这场游戏,不是讲温良恭俭让,而是讲效率、讲手段、讲成果。搞钱就是搞钱,不搞钱就是被搞。这道理就像市场里,涨就是涨,跌就是跌,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让你赢。

下面是这组“人生建议”——你可以觉得它们太功利,也可以觉得它们太过犀利,但如果能从中找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那它们的价值就存在了:

  1. 把人生当成一场游戏。
  2. 不断抄袭优秀的人。
  3. 主动吸收有价值的东西。
  4. 跟牛人大佬做朋友。
  5. 不在意别人的评价。
  6. 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
  7. 懂得利用自身资源成事。
  8. 做事情有头有尾。
  9. 有很强的信念感。
  10. 拥有“强盗思维”。
  11. 遇到好的机会就马上抓住。
  12. 懂得主动争取利益。
  13. 看不起那些懦弱的人。
  14. 拥有很强的攻击性。
  15. 不蹲进取、进攻、进步。
  16. 克制才是最高级的。
  17.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 继续阅读

新加坡的“无人车”梦?特斯拉 FSD 可能还得等等!

就昨天中国的特斯拉用户已经能使用更新的软件(2024.45.32.12版本加载的是FSD v13.2.6)已经让车子能在城市街道上跑起来了,虽然还是得盯着点,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新加坡呢?新加坡是全球智慧城市的典范,交通管理严格且高效。理论上,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Full Self-Driving,FSD)这样的技术应该非常适合这里,但现实却没有那么简单。尽管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推进 FSD,但在新加坡,它的落地仍然面临技术、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等多重挑战。

现状:硬件到位,软件受限

硬件准备情况

特斯拉在新加坡销售的车辆均配备 FSD 硬件,包含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和摄像头阵列。从硬件角度来看,车辆已经具备了自动驾驶的基础能力。然而,光有硬件还不够,软件才是自动驾驶真正的关键。

Autopilot 及 FSD 功能现状

目前,新加坡的特斯拉车辆可以使用 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保持等功能。这些功能符合联合国。。。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14亿支影片没观众?YouTube背后的流量残酷现实

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到底藏了多少“鬼城”?最新研究揭示,YouTube上绝大多数视频的观看量少得可怜,甚至4%的视频从未被点开过。这不仅暴露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也映射出内容创作者的残酷现实。

为什么重要

对创作者来说,YouTube的成长故事一直是“草根逆袭”的神话。但实际数据却显示,大部分视频并未获得任何关注,甚至连一个点赞都没有。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创作者的努力几乎都是白费的。如果你还在幻想靠YouTube发财,可能得先看看这份数据。

关键点

  • 研究团队随机生成18万亿个YouTube视频URL,最终只找到1万多个真实视频。
  • 平台上大约有 14.8亿 个视频,但 中位数观看量只有41次
  • 4% 的视频从未被观看74% 没有评论89% 没有点赞
  • 只有14% 的视频采用了专业布景或背景,38% 经过编辑超过50% 镜头抖动明显
  • 平均视频长度 64秒,超过 三分之一短于33秒

大局观

YouTube过去一直强调创作者经济,但这份研究直接戳破了这个泡沫。平台上的大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变现,也几乎没有被推荐。与其说YouTube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声的平台”,不如说它更像一个内容黑洞,吞噬了无数创作者的心血。。。。 继续阅读

搞懂这两点,你的人生不会再被情绪左右,市场也奈何不了你

Yoga, meditation and fitness with a black woman breathing for calm exercise outdoor in a nature park. Wellness, health and meditate with a female yogi finding peace, balance or zen alone outside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社会上层的人,看似对所有事情都风轻云淡,不太容易被激怒,也不轻易陷入情绪起伏?这并不是他们天生脾气好,而是他们深谙一条生存法则: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不被其左右

高手的心理战术:信任规则,而非人性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把人放在什么环境下。真正的高手不会一厢情愿地相信“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他们只相信规则。他们知道,人可以很善良,但同一个人也可能在合适的情境下变得冷血无情。与其对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建立一套完善的规则,让每个人的行为符合你的利益。

这让我想到很多职场新人刚进入公司时,总是希望靠努力工作得到认可。但现实是,如果你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而是依赖上司的“良心发现”,你就等着吃亏吧。聪明人会建立客观指标,确保自己的付出可以量化,让自己的贡献不容忽视。

换句话说,不管是管理团队、谈判,还是交易市场,你得接受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是赌别人会对你好。例如,在硅谷初创公司里,投资人可能会在资金紧张时撤资,创业者必须有应对突发状况的预案,而不是单纯依赖投资人的信任。高手不是不信任人,而是更信任规则。。。。 继续阅读

人生真的需要那么努力吗?停止内耗,轻松变强

有时候,活着真的很累。但如果你觉得累,不一定是因为你活得不好,可能是你想要太多,却又不愿意放手。有人想成为风,主宰一切;有人活成了草,随风摇摆。但多数时候,我们根本没那么重要,风吹草动跟我们毫无关系。大部分的焦虑,来自于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最后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焦虑的本质: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先说个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朋友,事业有成,投资眼光精准,社交圈广泛。但他每天都在焦虑——怕错过市场机会,怕自己不够优秀,怕别人赚得比他多。问他到底想要什么?他想要财富、自由、影响力、家庭幸福、完美身材、健康饮食,甚至连业余爱好都想做到极致。拜托,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多,想要全部,最后可能一个都抓不住。

焦虑的核心,就是目标太多、期望太高,却又无法接受现实中的平凡。与其胡乱焦虑,不如聚焦于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

停止精神内耗:不完美才是常态

曾经有个心理实验,研究人员把两只羊放在不同环境。一只羊在宽阔草原上自由奔跑,另一只则被绑在木桩旁,旁边还有一只凶猛的狼。尽管那只狼无法真正伤害它,但过了一段时间,被绑的羊焦虑过度,连食物都不吃,最后活活吓死。。。。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DBS裁员4000人?AI正在银行业狂刷存在感!

DBS集团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削减约4000名临时和合同工。这家东南亚最大的银行表示,人工智能(AI)已经可以胜任部分工作,因此不再续聘部分员工。永久员工不会受影响,但银行业的AI浪潮真的只是从临时工开始?

为什么重要

银行业一直是自动化的先驱,从ATM取代柜员到网上银行消灭排队,如今AI更进一步,开始取代“人脑”工作。DBS的这次裁员不仅仅是节省成本,它标志着AI正在进入更高层级的岗位,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影响远不止表面上的职位流失。

关键点

  • DBS CEO毕·书·古普塔(Piyush Gupta)确认,裁员主要来自合同和临时工,永久员工不受影响。
  • 目前DBS大约有8000-9000名临时和合同工,这次裁员相当于减少近一半。
  • 全球银行业预计未来3-5年内将减少多达20万个岗位,AI成为加速器。
  • 业内调查显示,银行CIO和CTO预计,平均约3%的员工将被削减。
  • JPMorgan的AI主管Teresa Heitsenrether认为,AI更可能是“增强”员工能力,而不是直接取代。
。。。 继续阅读

能力圈:你以为你很懂,其实市场只是在让你交学费

在投资市场里,大家最爱吹嘘的,除了自己“精准抄底”、“逃顶神技”之外,还有一个更容易让人高估自己能力的概念: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如果你没听过这玩意,别急,这个词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你在熟悉的领域里做决策会更有信心、更可靠,反之,在不熟的地方乱搞,只会自讨苦吃。

能力圈是什么?

能力圈的核心理念是:知道自己懂什么,比知道市场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很多人误以为自己了解某个行业,其实只是看了几篇新闻、刷了几条社群媒体的热帖,就自信满满地冲进去,结果被市场无情教育。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巴菲特本人。他早年对科技股避之不及,错过了互联网泡沫前期的大涨。但他也因此成功避开了泡沫破裂带来的惨烈损失。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太保守了?但从结果来看,长期坚持能力圈原则的巴菲特,投资业绩依旧笑傲市场。。。。 继续阅读

AGI不是赢家通吃?微软的AI大棋局到底怎么下?

如果说近几年有什么领域能让科技圈天天高潮,那一定是AI。从ChatGPT爆红,到各家科技巨头疯狂砸钱,我们见证了一场技术竞赛的白热化。最近听了Dwarkesh的podcast访问了微软CEO Satya Nadella,在这场战斗里,微软无疑是站在前线的玩家。

AI市场的格局:赢家通吃还是群雄并起?

过去,很多人认为AI最终会进入“赢家通吃”的阶段,比如Google(Alphabet)、OpenAI、Meta、DeepMind这些巨头会逐步垄断市场,普通企业只能靠边站。但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个行业更可能是多方共存,而非某一方彻底吃下市场。

他的逻辑很简单,买方市场不会允许只有一个供应商。企业客户希望有多种选择,避免被单一厂商绑架。所以,哪怕AWS(Amazon Web Services)曾经在云计算领域领先,微软还是硬生生地把Azure做了起来。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AI市场。。。。 继续阅读

你是不是太好说话了?这三种人际陷阱,躲远点!

Contemplating businessman in the home office feeling frustrated. Full concentration on work. Man working on laptop, counting profit while sitting at the desk at home.

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一场无声的博弈。有人擅长迎合,有人天生强势,也有人总是被欺负。今天我们就聊聊,如何用几个简单的方法,彻底改变你的社交格局。

大胆甩脸色

很多人遇到让自己不爽的事,第一反应是忍。但长期忍让的后果就是,周围的人会越来越习惯于不尊重你的界限。比如,有个朋友总是喜欢开过头的玩笑,你一开始觉得无伤大雅,但时间久了,发现自己在大家面前总是被调侃,那时候再反击,就已经晚了。

如果有人说话让你不舒服,别急着笑着敷衍,试试皱起眉头,或者直接回一句“你这话什么意思?”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言论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种做法并不是鼓励大家到处找架吵,而是建立边界感。人和人的相处,就是一个不断试探底线的过程。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好欺负,那接下来的路就很难走了。

反击,不自证

有时候你会被人质疑,被人泼脏水,或者被无端挑刺。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自证。

“我真的不是那个意思。”

“你误会了,其实我是想……”

这些解释,听起来像是在澄清事实,但本质上是一种被动防守,反而让对方觉得你在找借口。尤其是在职场中,遇到不合理指责时,解释往往无法真正平息质疑,反而会让对方抓住更多漏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