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承认氢能汽车失败:十年折腾,换来一场空?

丰田,这个全球汽车巨头,终于承认了一个事实:氢能乘用车在市场上遇到了巨大挑战。别误会,不是我说的,是丰田自己的首席技术官中山弘树坦言的。回顾2014年,丰田的Mirai氢燃料电池车问世时,他们可是信心满满地宣称要引领行业变革。结果呢?十年过去了,只卖出区区27,500辆。要知道,这可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卖个几万辆车跟小作坊似的,实在说不过去。

氢能梦碎,电动车崛起

氢能车失败并不是偶然。首先,氢气的生产和运输成本高得离谱。就算是所谓的”绿色氢”,生产成本也至少是电动车直接用电的三到五倍。想象一下,一辆丰田与Kenworth合作推出的T680氢能卡车,光是加满氢气就要花掉765美元;而特斯拉Semi充满电只需110美元。一个字:贵!而这高昂的成本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直接影响了市场接受度。而且,这还不算氢气储存和运输的额外风险,毕竟10,000 PSI的高压氢罐,想想都后背发凉。。。。 继续阅读

核能复活?那些你不知道的老技术新玩法

核能,一个曾经被认为快要被历史淘汰的技术,现在却似乎又悄悄走到了聚光灯下。这个话题本身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既有惊心动魄的意外,又有复杂的背景设定,还夹杂着一大堆角色的戏剧性转折。上世纪核能的巅峰到三里岛事故后的低潮,再到今天的重燃希望,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来掰开了揉碎给你讲讲。

过去的辉煌与没落

1950年代,美国实现了核裂变的商业化,靠着核能,成了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先锋。那个时候的人,估计心里想着——“这玩意儿不仅能发电,还能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然而,故事的高光总有个尽头。1979年三里岛事故就像是一记重锤,砸得整个行业几乎停摆。再加上后来天然气变得便宜,风能和太阳能也开始跑步进场,核电站反而成了高成本的代名词。从2013年到2022年,美国关闭了13座核电站,大部分是因为经济账算不过来。

当然,这还没算上公众对核能的恐惧。只要提到“放射性物质”四个字,不少人脑中瞬间闪现切尔诺贝利那种末日场景。于是,核能在美国一度成了避之不及的“技术遗产”。。。。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特斯拉储能业务大爆发!亿纬锂能抢占供应链新高地

特斯拉又搞了件大事。这次不是新车,而是储能电池的供应链升级。2026 年,亿纬锂能将在马来西亚的工厂为特斯拉美国供应储能电池。看似一条供应链调整的消息,背后却藏着行业格局的大洗牌。

为什么重要

储能业务已经成为特斯拉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比汽车业务还赚钱。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储能市场需求爆发,谁能提供稳定、低价的电池,谁就能在这个万亿级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这次合作,不仅是亿纬锂能的机会,也是特斯拉继续压低成本、扩大全球储能版图的重要一步。

关键点

  • 亿纬锂能是特斯拉找到的第六家电池供应商,其他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LG 新能源等。
  • 亿纬锂能计划从 2026 年起通过马来西亚工厂供应电池,有效规避美国对中国电池出口的高额关税。
  • 特斯拉储能业务毛利率高达 30.5%,是汽车业务的 1.5 倍。储能系统如 Megapack,占收入主力,需求不断增长。
  • 特斯拉美国储能电池年需求量高达 40GWh,并计划通过自建工厂加强供应链控制。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