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三连升:没暴涨但暴稳,币圈冷知识你搞懂了吗?

牛市来了没?这问题我大概被问了上百次。币圈人都习惯“币价等于一切”,但很多人没意识到,现在以太坊正悄悄走在一条“不太性感”的升级之路上。讲白了,就是技术团队在干一堆很无聊但超级关键的事。它短期不会让你资产翻倍,但长期决定你钱包会不会归零。

前阵子在 Bankless 的访谈里,以太坊的核心开发者 Tim Beiko详细讲了三个关键升级:Pectra、Fusaka、Glamsterdam。听起来像什么北欧三部曲,其实是以太坊未来两年最重要的三件事。如果你是认真看待加密资产的人,这三步棋你不能不懂。

安全第一:没有安全,一切免谈

先说最无聊但最重要的:安全。你可以觉得技术细节无聊,但不能不在乎安全。以太坊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还能撑起一大堆 Layer 2 和几十亿美金的锁仓值,靠的不是换 Logo、发空投,而是开发者对“安全”这两个字近乎偏执的执着。

Tim Beiko 讲得很直接:每一个提案,不管再酷炫,没有安全审查就别想上主网。毕竟这是个没有客服、没有监管、交易不可逆的世界,智能合约一出包,几十亿美金就没了,还不能打。。。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44万USDC瞬间变1万USDT!DeFi交易员被机器人当盘子割爆

最近,一名DeFi交易员在Uniswap V3上遭遇了“史诗级”交易事故:他用44万USDC换来仅1万USDT,损失超过98%。这件事在社群里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调侃说他是来“给机器人交学费的”,也有人质疑DeFi的公平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你还觉得区块链是一个人人平等的世界,那可能要先醒醒。一位交易员在Uniswap V3被MEV(最大可提取价值)机器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不只是个技术问题,而是加密市场生态的一部分。

为了让大家更有代入感,想象一下你去银行换钱,结果柜员在你面前把汇率改成天价,而你还得被迫接受。这就是MEV机器人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里做的事情。

为什么重要

DeFi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自由交易,但在现实中,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掌握更快、更聪明技术的人。这次事件让人看到,MEV机器人并不只是“套利”,而是能在毫秒级的时间内改变市场价格,让普通用户瞬间损失大笔资金。

MEV(最大可提取价值)主要依赖“抢跑”(Front-running)和“回跑”(Back-running)策略。简单来说,机器人会扫描以太坊的交易内存池(Mempool),找到高价值的交易后,先行提交一笔交易影响价格,然后让受害者的交易在不利条件下执行,最后再以有利的价格回收资产,完成套利。如果你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交易,DeFi市场会毫不留情地教训你。。。。 继续阅读

市场崩盘=发财机会?加密货币暴跌后的投资逻辑

币圈最近的行情,够刺激吧?从年初的风光无限到近几周的断崖式下跌,市场情绪大起大落。去年12月比特币突破历史高点,投资者纷纷看涨,然而短短几个月,总市值已经回撤30%。这不仅仅是普通的波动,而是一次深度调整,考验着所有投资者的耐心和信心。

市场跌成这样,我们该怎么办?今天就来聊聊币圈的机会,以及Coinbase(COIN)的投资逻辑。

过去几周,市场发生了什么?

这次的暴跌,其实不算什么新鲜事。加密市场从来就不是给胆小鬼玩的。1月份大家还在谈论比特币会不会直接冲10万美元,结果一个回头杀,让总市值蒸发30%。短短一周,市场跌了20%,让无数杠杆玩家爆仓出局。

但这正是加密市场的典型节奏。回顾历史,每次牛市的中期调整都伴随着市场的恐慌情绪。回想2017年,比特币在1万美元附近震荡许久,市场一度以为它要回到3000美元,结果呢?后面直接拉到6万美元。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往往押着相似的韵脚。

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吗?

。。。 继续阅读

比特币暴跌,是末日还是上车良机?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最近币圈的行情让很多人怀疑人生。比特币前几个月还在狂飙,大家都在讨论 10 万美金甚至更高的目标,现在一转眼就暴跌,让不少人措手不及。到底是历史重演,还是市场要往更大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币圈的这些“循环”、“意外”以及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市场永远在重演,但细节不一样

有人说加密市场像是一场轮回,每隔几年就上演一次牛熊转换。回顾 2013、2017 和 2021 三个周期,的确每次比特币都会经历疯涨、回调、再创新高的路径。这让很多人相信,2025 还是会走出一波类似的行情,问题只是“时间点”对不对。

但如果市场真的只是单纯复制过去,那大家都该发财了,对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2017 年 ICO(首次代币发行)热潮主导市场,2021 年则是 DeFi 和 NFT 带动的狂潮,而如今,现货比特币 ETF 的通过带来了新的增量资金,同时机构入场的比重也逐渐提升。然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紧缩政策仍是市场的关键变量,决定着这轮行情是否能够如预期般发展。。。。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多签钱包也不安全?Bybit 史诗级被盗,Safe 被质疑到底 safe 吗?

加密货币交易所 Bybit 最近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攻击,损失 50 万枚 ETH、stETH、cmETH 和 mETH,总价值 14.6 亿美元。此次攻击不仅让 Bybit 破了纪录,还引发了对整个加密行业安全性的深刻反思。Bybit 认为罪魁祸首是 Safe(原 Gnosis Safe),一个一直以来以高安全性著称的多重签名钱包。而 Safe 的回应则是:不是钱包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位开发者的设备被攻破。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

钱包安全一直是 DeFi 和 CeFi 之间的一个灰色地带。大家都知道交易所是黑客的重点目标,但 Safe 这种去中心化钱包也被攻击,让人开始质疑「多签」是否真能防止黑客入侵。这起事件引发了对整个钱包安全性的广泛质疑,市场对多签钱包的信任可能因此动摇。未来钱包服务商或需加强更严密的防护措施,以维持用户信心。

关键点

  • Bybit 遭遇重大攻击:损失 50 万枚 ETH 及相关资产,总价值 14.6 亿美元。
  • 攻击来源:Bybit 认为是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Bybit被黑客爆锤 14亿美金蒸发 谁的钱包还安全?

加密货币世界里,黑客像是一群觊觎金库的盗贼,这次他们把目标对准了 Bybit 交易所。根据链上数据分析师 ZachXBT 的追踪,黑客成功控制了 Bybit 的以太坊冷钱包,转移了价值超过 14 亿美元的资产。这宗黑客事件让市场再度响起安全警钟。

为什么重要

这不只是一次交易所被黑的事故,这代表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安全问题仍然严峻。Bybit 是全球排名前列的交易所之一,资金体量庞大。如果这种规模的交易所都能被黑,那么其他平台是否也可能遭殃?这不仅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可能让监管机构更有理由加强市场干预。

事件关键点

  • 攻击手法 黑客通过恶意代码伪装成正常交易,成功改变智能合约逻辑,从 Bybit 的多重签名钱包转移资金到温钱包(warm wallet)。
  • 损失规模 主要被盗资产包括流动质押以太坊(stETH)、Mantle Staked ETH(mETH)以及其他 ERC-20 代币,总额超过 14 亿美元。
  • Bybit 回应 Bybit 联合创始人兼
。。。 继续阅读

割美国人韭菜?中国投资者靠这招狂赚2亿美金!

特朗普币,从暴涨到崩盘,背后的故事就像是一场市场投机的真人秀,每个环节都充满戏剧性和利益博弈。短短几天之内,这个迷因币(meme coin)从无到有,再到被市场拍死在沙滩上,堪称一场加密货币界的“速度与激情”。但这波热潮里,真正的赢家是谁?亏钱的又是哪一批人?

特朗普币的诞生与暴涨

1月17日晚,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推出了自己的加密货币“特朗普币”。对于熟悉加密市场的人来说,这种迷因币的诞生方式其实并不陌生。没有技术创新,没有独特应用,完全是靠一个响亮的名字和社群效应炒起来。

然而,市场上只要有话题性,资本就愿意涌入。特朗普的名字本身就是一张超级IP,在美国政治圈和资本市场都能搅动风云。短短几个小时内,资金如潮水般涌入,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代币,在一夜之间暴涨超过300%,最高触及2462美元的惊人价格,总市值一度突破145亿美元。

这时候,美国投资者可能还没完全醒过来,但另一群人已经精准出手。。。。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交易费杀手锏?Buterin这一招能救以太坊吗?

以太坊最近的技术升级又来了,这次主角是Vitalik Buterin,他主张把以太坊主网的Gas上限提高10倍。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让每个区块能处理更多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网络效率。乍听之下很美好,但这里面牵扯到的技术和经济权衡,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重要

过去两周,以太坊的Gas上限已经上调了20%,但Buterin觉得还不够。虽然现在大部分交易已经转移到Layer 2(L2),但主网(Layer 1,L1)依然是以太坊生态的基石。如果L1不扩展,当L2出问题时,用户想要逃生就会发现门太小,根本挤不出去。更别说,如果主网交易费用居高不下,区块链的抗审查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关键点

  • 降低交易成本:Gas上限提高意味着每个区块能处理更多交易,直接降低交易费用。
  • 增强抗审查能力:如果交易上链成本太高,遇到L2审查时,用户可能无法迅速切换到L1。
  • 避免L2大规模退出的灾难:如果某个L2突然崩溃,而L1扩展能力不足,数百万用户的资金可能会被卡住。
。。。 继续阅读

又被交易所阴了?爆仓数据竟然少算了80亿美金!

加密市场最近的剧烈波动,让不少合约交易者体验了一场”地震模拟训练”。昨天还在幻想财富自由,结果一觉醒来,账户归零,甚至连本金都找不回来。而就在这场大规模爆仓潮中,一个关键问题浮上台面:全网实际清算金额究竟是多少?

主流数据提供商 Coinglass 统计的数字是 20 亿美元,但 Bybit CEO Ben Zhou 认为实际数字可能高达 80-100 亿美元。到底谁的数据更接近真相?交易所的数据是否足够透明?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交易所清算数据为何存疑?

在加密市场,每次大跌都会伴随大规模爆仓,而这些数据通常由 Coinglass 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然而,这些数据的来源主要依赖交易所的 API,但问题在于,交易所的 API 并不总是完整公开所有清算数据。

Ben Zhou 指出,Bybit 过去 24 小时的清算金额高达 21 亿美元,而 Coinglass 仅记录 3.33 亿美元。这一数据差距可能源于 Coinglass 依赖的 API 统计方式不够全面,或者部分交易所未提供完整数据。换句话说,Coinglass。。。 继续阅读

为啥ETH还是涨不动?看看基金会的那些烦心事

Ethereum (ETH)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graph with red arrow on blackboard painting chalk. Bear market concept.

以太坊最近的表现,就像一家高档餐厅在招牌菜销量上遇到了瓶颈,令人捉急。其他主流币种,比如比特币和Solana,都在牛市中涨势如虹,而以太坊却未能重回上轮牛市的历史高点4,891美元,目前的价格约为3,300美元左右。这种情况让许多投资者直呼受不了,而以太坊基金会的资金管理模式也成了众矢之的。

基金会的烦恼:卖币的两难

首先,大家最爱吐槽的是基金会老是卖币。没错,基金会确实有账要付,比如支持开发者、维持网络运行。然而,每次抛售ETH,都会对币价造成不小的冲击,就像在市场上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这也难怪社群会提议:既然卖币会伤害市场,不如通过质押或者DeFi策略来解决预算问题,起码别直接影响价格。

但V神却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过去他们没选质押的原因有两个:

  1. 监管风险:以前质押可能会惹上法律麻烦,现在看起来好多了。
  2. 硬分叉立场问题:质押后,基金会就和主链深度绑定。如果将来有争议性硬分叉,基金会就得选边站队,这可是个大坑。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