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未来不香了?汇丰调降目标价,内幕曝光!

最近,汇丰银行(HSBC)对英伟达的未来表现泼了点冷水。不是说英伟达不好,而是因为拜登政府加紧了AI芯片出口限制,加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数据中心客户采购需求减弱,导致英伟达的成长可能不会像大家期待的那样疯狂。想想看,前几年AI一波爆发,英伟达的GPU简直供不应求。但现在,情况有点变了。

英伟达的成长神话会放缓?

汇丰的分析师Frank Lee给出的新预测是,英伟达2025年在数据中心GPU的收入大约是2360亿美元,比之前预期的2530亿美元低了一些。怎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拜登政府突然加紧了AI芯片的出口限制,这让英伟达的全球市场变小了不少。

你可能会问,这样的影响有多大?HSBC本来估计英伟达能卖出41,500台AI服务器机架,现在下修到35,000台。最惨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只卖20,000到25,000台。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但即便是这样,英伟达的每股收益(EPS)也还是比市场平均预期高出8%到14%。。。。 继续阅读

炒股不止要会买,更要会卖!这4个卖出信号你必须知道!

在股市里,大家都爱谈怎么挑股票、什么时候买进,但说到什么时候该卖,很多人就支支吾吾了。卖股票才是真正决定你能否实现收益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成功卖出后,账面上的利润才会变成真正的现金收益。买股票像是谈恋爱,甜蜜又兴奋;但卖股票?那可是分手,说出口都觉得刺耳。不过,别傻了,爱情不是啥都能忍,股票更是该放手就放手。今天就来聊聊,什么情况下,你该狠下心卖掉手中的股票。

基本面恶化:公司走下坡路,别硬撑了

首先,要是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该跑就跑。别以为自己比市场聪明。看看财报,营收下滑、毛利缩水、负责人频繁更换,这些都是警讯。就像你爱上的对象突然变得懒散、没目标,还老是换工作,这关系还能长久吗?

举个例子,诺基亚曾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霸主,但因为未能及时转型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市场份额被苹果和三星迅速蚕食,最终被迫退出手机市场。结果呢?市场份额被抢走,转型又烧钱,最后连股息都砍了。这还不够明显吗?公司已经走下坡了,还不赶紧离场,难道要陪它一起沉船?。。。 继续阅读

特斯拉估值炸裂,信仰充值还是理性投资?

还记得几年前,特斯拉可是投资界的香饽饽,连带着马斯克本人也成了科技圈的神话。但最近,这股神话的味道似乎有点变了。很多人开始质疑,特斯拉的光环还能撑多久?投资特斯拉还是不是件靠谱的事?别急,今天就带大家好好剖析一下。

特斯拉的三大业务版图:机会与隐忧并存

一、汽车制造业务:增长与瓶颈的拉扯

先说造车,毕竟特斯拉最初可是靠电动车起家的。2024年,特斯拉卖出了178万辆纯电动车,全球市场份额大约2%。听着挺猛,但你看看丰田2024年卖出了超过952万辆,大众汽车(Volkswagen)也交付了约480万辆。这么一对比,特斯拉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要想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特斯拉势必要砸更多钱扩产,甚至可能拉低毛利率。

再说品牌定位,传统车厂像丰田有雷克萨斯、福斯有一堆子品牌,走的都是差异化路线。而特斯拉?车型没啥大变化,粉丝倒是挺多,但品牌区隔感还不够明显。如果未来想抢更多市场,光靠Model 3和Model 。。。 继续阅读

2025年特斯拉股价700还是1万?投资这公司前你得懂这些事!

如果你是个特斯拉的股东,或者仅仅是个有兴趣的吃瓜群众,今天这篇文章你绝对值得花点时间看下。我们来聊聊关于特斯拉股价预测的模型。别担心,这里没有复杂的金融公式,只有一些易懂又接地气的分析和有趣的预测。上个月有写关于“特斯拉股价的未来:从930美元的赌注说起”

为什么股价预测重要?

投资市场上,有句话说得好:“预测虽然不一定准,但不预测一定亏。” 对特斯拉这样的股票来说,这句话尤其实用。这家公司不仅仅是卖电动车,还插手机器人、自动驾驶、能源储存这些领域,简直像在玩金融版的多线程任务。所以,要理解特斯拉未来的股价走势,我们需要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核心业务:从电动车到自动驾驶

先说特斯拉的核心业务。我们都知道它的电动车销量是根基,但真正让人兴奋的是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假设未来有50%的特斯拉车主愿意把车共享出来赚钱,这个市场规模有多大?

根据模型预测,2026年我们预估1万台,到2028年,Robotaxi的车队规模可能达到10万辆。虽然这听起来不多,但一旦成功推出,年增长率可以达到200%。这就像当年的iPhone,从小众变成了全民标配。而且,每辆车每天跑320公里、每公里赚80美分,收入足够支撑一个新兴行业的崛起。。。。 继续阅读

特斯拉交付量“暴雷”?别慌,真正的机会藏在哪?

新年刚过,特斯拉就给了投资者一个“大惊喜”:2025年第四季度的交付量仅49.5万辆,比市场期待的50万+辆低了一截。这数据一出,股价立马暴跌5%。你问我这是什么概念?就像期待迎接一桌满汉全席,结果只端上了一盘凉菜。市场的情绪变化之快,连特斯拉车主的提速都要甘拜下风。

短期的技术“陷阱”

从技术面看,特斯拉的股价正在玩“高台跳水”。技术分析高手都看得出来,这是典型的“双顶”形态,也就是反转下行的信号。当前股价处于下跌通道中,可能进一步探底至340美元附近。短期内,别想着做多期权抄底,尤其是那种“卖出看涨期权”的骚操作,真有可能一不小心被市场教做人。

更有意思的是,市场对特斯拉的短期表现好像得了“选择性失忆症”:明明能源业务的表现是亮点,却没人愿意买账。看着股价一路下滑,投机者纷纷开始“割肉”,长线投资者却可以准备好小板凳看戏。

中长期的“潜力爆发”

说到基本面,我们得聊聊特斯拉的能源业务。2025年Q4,特斯拉能源业务部署量达到11.4。。。 继续阅读

特斯拉会不会跌破400美元?亏钱还是赚疯,看这一招就够了!

特斯拉股价会不会跌破400美元?这大概是最近许多投资者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对于特斯拉死忠粉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跌还是不跌”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战略思考和战术分析的投资哲学课题。

长期投资者的视角

如果你问一个坚定的特斯拉多头为什么看好这家公司,他可能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讲特斯拉如何领导电动车市场、机器人研发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故事。长远来看,特斯拉的核心业务通过稳定的盈利为创新研发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在机器人、全自动驾驶和新能源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30年的股价预测高达1万美元以上,年化收益率80%听上去确实有点疯狂,但这正是特斯拉忠实粉丝的信念核心。

可问题是,长期的乐观能否让你在短期内保持冷静?毕竟,我们不可能忽略市场的短期波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仅仅是信念,还需要策略。

短期战术:在震荡中寻找机会

最近,特斯拉股价在420至480美元之间来回震荡。这个区间看似无聊,但对于懂得操作的投资者来说,这却是个能赚“快钱”的好机会。。。。 继续阅读

特斯拉:高目标价与隐忧并存,散户如何借力机构视角

华尔街总是有些人能引起股民的注意,而Gary Black绝对是其中的“红人”。他不仅管理着FEND基金,还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对特斯拉(TSLA)的看法,堪称“死多头代表”。他最近给出的目标价744美元,更是引发了投资圈的一片热议。不过,他的观点真的值得我们盲目追随吗?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他那份细致到有点吓人的分析,以及散户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薅机构的羊毛。

机构的稳健与不稳健

先说Gary的FEND基金表现吧,过去三年的收益略逊于标普500指数,但比那些激进型基金稳得多,比如ARKK的亏损达到了39.2%,而FEND还涨了4.3%。这个成绩看起来不错,但问题是,特斯拉作为其第三大持仓,最近涨幅惊人,基金的收益却只温和增长。Gary自己也承认,他没对特斯拉更大胆加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7500美元税收优惠可能取消的风险,二是紧凑型新车型的不确定性。你说他保守吧,也不完全错,但对于机构资金来说,稳健就是核心诉求。。。。 继续阅读

苹果要破4万亿市值了,你手里的股票还好吗?

苹果,市值即将突破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大到有点难以想象。如果你拿现在的股价乘一下公司的股份总数,结果就是这么离谱。但问题来了,苹果的成长到底还有没有天花板?还是说,这家公司真的要让华尔街重新定义“全球最赚钱的企业”?

AI的力量:市场还在低估?

说到苹果的未来,不可能不提AI。很多人可能觉得苹果的AI动作不像微软、英伟达那么猛,但这才是苹果的套路。它不说,但一直在干,比如最近的“Apple Intelligence”。有分析师说,这一块的潜力还没被市场完全意识到。什么潜力呢?苹果正在开发的那些基于AI的应用程序,有望催生一个全新的数十亿美金服务收入流。这听起来好像很玄乎,但别忘了,苹果做硬件起家,软硬件结合才是它的杀手锏。你想想,当AI深入到iPhone、Mac甚至Apple Watch时,用户体验会不会直接起飞?

iPhone升级周期:不止是换个壳

再来说说iPhone。每次一出新款,总有人吐槽“没啥变化”,但股价却年年新高。原因很简单,苹果已经不只是卖手机,它卖的是整个生态系统。比如,这次AI技术的融入,不仅能提升产品本身的吸引力,还会鼓励消费者更频繁地升级设备。过去你可能三年才换一次手机,现在可能两年就忍不住换了。尤其在中国和美国这些市场,苹果依旧是最强的品牌号召力。。。。 继续阅读

美国CEO离职潮:当老板也不好当?

今年,美国上市公司的CEO像秋天的树叶一样“飘落”。你没听错,327位CEO选择了告别他们的宝座,这可是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不是一个“老板不干了”的简单故事,而是一场复杂的大戏,每一个离职背后都藏着让人拍案惊奇的故事和深刻的经济逻辑。

在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抱怨老板不放假时,这些年薪数千万美元的CEO们也没闲着。他们的离职,可能比你辞职还要多一份戏剧性。

离职背后的多重因素

业绩不佳,压力山大

要是公司表现不佳,CEO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英特尔的帕特·格尔辛格,本来以救世主身份上任,但扭亏计划没见效,最后只能“体面地”选择辞职。这种情况就像你家楼下的餐馆老板,半年不开张,最后只能关门大吉。

波音的CEO同样难逃业绩压力。这家公司不是第一次因为安全问题上新闻,今年更是出现了飞机部件在半空中掉落的事故。这种情况换做任何一个CEO,也只能“提前退休”。

贸易战与政策不确定性

美国的政策变化,也是CEO离职的一个重要推手。关税、贸易战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很多CEO看不到解决方案,只能选择“跳船”。毕竟,谁都不想在一个随时可能沉没的船上浪费时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