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别急着买、别幻想AI、别碰烂币

2025年5月,这位股神在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卸任CEO职务,把接力棒交给Greg Abel。这场被戏称为“最后的股东会”并没有飙泪桥段,反而像是一次投资界的期末考。巴菲特没有赘述过去的辉煌,而是继续用他的方式讲了满满两小时“干货”,从全球贸易、AI、保险、到美股估值,再次展现他的独门思维方式。

波克夏的下一任:不是接班,而是接烫手山芋?

Greg Abel在投资圈外并不算显眼。他从MidAmerican Energy打拼上来,对电力和基础建设很熟。问题在于,接手的不只是一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控股公司,更是一种无法复制的文化资产。

巴菲特的打法,是靠极度理性、超级耐心、以及常人做不到的资本纪律建立的。你可以复制他买股票,但你能复制他50年不换仓、不干预、只在大机会时重锤出手的心态吗?Abel要面对的,是一个比资产负债表更难管的东西:市场对神话的期待。

投资逻辑:机会少,不代表钱不多

巴菲特这次特别强调了一点:波克夏手上3000多亿美元现金不是因为他胆小,而是因为“没有好价格”。他讲了个很好理解的例子:如果有人拿一个现金流稳定、又便宜的生意来卖,他随时愿意拿1000亿美元去买。

问题是,这样的东西太稀缺。他用一种不带抱怨的口吻说:“机会不会天天来。它来时,你要准备好。”这话听起来简单,其实很难做到。我们一般人遇到钱多手痒、市场热情高涨时,往往就是亏损的开始。

关于日本:大举买进,长期持有,不谈利率

波克夏大手笔买进日本五大商社(Itochu、Marubeni、Mitsubishi、Mitsui、Sumitomo)已经几年了。这次有人问他怎么看日本央行的加息策略,巴菲特一脸“与我无关”的态度。

他说当初买是因为估值太低,又看好这些公司业务多元。他甚至强调,这些股份“可能会持有50年甚至永远不卖”。融资层面他也补了一句“能用日元借钱只是巧合”,重点还是公司本身。

说白了,这种逆势押注、长期吃货的操作方式,不靠猜宏观,也不靠短线。这是他一贯的做法:专注公司质地,忽略外部噪音。

AI:我们很关注,但我们不追风

Ajit Jain在谈保险时说得很实在:AI一定会改变风控、定价、理赔模式。但他们并不打算烧钱追风。他的原话是:我们看到很多人为了追下一个“潮流点”砸钱,而我们想先看清楚再动。

巴菲特更是放话说:就算把全世界未来10年最强的AI系统拿来换Ajit Jain,他都不换。他还是更相信“人脑+经验”这一套。

股票 vs 房地产:谁更好?

他明确表态,股票好太多。

股票可以匿名、快速交易,流动性好,且无需复杂人际关系。相比之下,房地产牵涉谈判、贷款、合约、还有很多可能突然跳出来的“隐形合伙人”。

他也提到查理芒格晚年还喜欢玩房地产,是因为“他觉得有趣”,不是因为更赚钱。这点其实很打脸某些“房产派”网红:别以为买房就一定稳赢。

美国财政:没人敢说,但我说了

巴菲特罕见直接点名美国的财政赤字:“现在7%的赤字,不可能长期持续。”他提到一个关键点:全球各国都有让货币贬值的诱因,美国也不例外。

虽然他并不急着对冲货币风险,但他明确说“如果某个国家的货币快撑不住了,那我不会投资那国家。”所以他也提醒新兴市场要建立“货币稳定”的名声,才吸引长期资金。

自驾车对保险业的冲击:不是幻想,是现实

Ajit说得很具体:目前车险大部分是保“人为失误”,但未来是“产品缺陷”。换句话说,保险公司要转型成能判断自动驾驶技术瑕疵的机构。

但新问题来了:虽然事故会变少,但每次维修成本却暴涨,因为一台车上装了太多高科技零件。两个变量如何交互,没人能给答案。

电力行业:大家都想投,但不想被告

Buffett提到电网投资,讲得很现实。他说目前美国电网过时、资金缺口巨大,但涉及到政府、地方、企业三方利益,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模式。

Greg Abel更是坦白:他们是目前少数敢在山火来临前“主动断电”的电力公司,因为宁可保命也不想事后赔钱。但断电也会被投诉,比如医院没电怎么办?这就是公用事业的现实:你干啥都有人骂。

小结

2025年的巴菲特,不再是那个在年会上讲笑话、卖可乐的老顽童。他这次讲了很多“沉重”的话题:货币贬值、制度风险、市场诱惑、科技泡沫。

但核心不变。他依旧是那个:不急、不炒、不贪,把简单的逻辑用一辈子的时间做到极致的人。

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他那样,但最起码,在市场喧哗的时候,记得巴老说的:“机会不会天天来。你要做的,是准备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