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CPF只是一个存退休金的工具?其实,它更像是政府帮你偷偷加薪的一种方式——只是用的是税务筹码。
我们每天在网上看到不少人抱怨CPF锁钱、利率不够高,但很少人认真去想:为什么政府要搞出这么一个又不能马上动用的钱包?答案其实藏在税制里,而且是很香的那种。
第一层福利:让你缴更少税
先来拆一拆最基本的税务优惠:强制性的CPF缴交部分,是免税的。换句话说,公司帮你缴的那17%,再加上你自己那20%,虽然进了CPF,但其实就是从税单上消失的收入。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你一年薪水是八万四,扣掉那一成多的CPF缴交后,你的应税收入就直接掉了一万多。这意味着什么?你直接比没缴CPF的人少缴了一两千块税。重点是,这还不是你主动争取的,是制度自动送你的。
所以,有人在说“我不喜欢CPF锁钱”时,其实他可能没意识到,他早就从这里悄悄省下一笔钱,只是没有把它算清楚。
第二层福利:自愿补充还能再省一刀
如果你已经看懂强制性缴交的好处,那接下来就更香了:自愿补充(voluntary top-up)CPF,也可以省税。
这个机制跟强制缴交类似,只是这回是你自己额外塞钱进去,比如塞进Special Account(SA)。好处是?你可以再把应税收入往下拉。假设你今年赚得不错,税单看起来有点肉痛,那你不如直接补进CPF,不但钱没丢,还帮你削掉部分税额。
长期下来,像这样每年塞一点进去,不管你最后用来干嘛,是当退休金、买国债、还是当你老年环球旅行基金,都是“本来要交出去的税”变成了“你自己的资产”。
第三层福利:退休后取出来不用再被砍一刀
很多人以为,政府给你税务减免,一定会在后面找补回来。但CPF厉害就在这里:你领出来的钱完全免税。
这跟另一种退休机制——SRS(Supplementary Retirement Scheme)不同。SRS虽然入账时也可抵税,但你未来提款时,是要被课税的,虽然只课一半。
所以,假设你退休时从CPF LIFE每月领一千块,这一千就是完整的一千,不会被课税,不用怕税务局找上门。这一点,让CPF在税务结构上完整闭环:投入免税、取出也免税。
CPF vs SRS:谁更划算?
SRS的确适合特定人群,尤其是高收入又快退休的人。但CPF胜在简单直接——不用算太多税率变化,也不怕未来改政策后出问题。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你退休时从SRS提个五万块,就算只课一半,应税金额还是两万五,这在新加坡税制下还是要缴几百块的。而CPF完全不需要。这差别虽然一开始看不明显,但等金额变大时,会很有感。
你该怎么做?
很多人误解CPF,把它当成“政府强迫我们存钱、拿去做不知道啥事的账户”,但你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一个税务结构超漂亮的系统。
你可以每年算一算自己因为强制缴交少缴了多少税,把这笔钱视为“政府帮我额外加薪的隐形收入”。接下来你可以选择:继续补充CPF,或是把这笔“省下来的税”投资到你觉得更灵活的地方。
对于自由工作者或个体户来说,虽然没强制缴交CPF,但你一样可以用自愿方式来争取这个税务优惠。如果你真的讨厌CPF锁钱,就把每年补缴等额的钱投入ETF或REITs,至少别让这份税务减免白白溜走。
小结
别再只看CPF那2.5%或4%的利率了,真正的隐藏Buff在于:税前投入、免税取出。你如果认真计算过,就会发现这个结构比很多理财产品都划算。尤其在这个什么都涨、唯独收入涨得慢的年代,多一层税务思维,就是多一个让资产效率最大化的武器。
下次看到你的CPF statement,不要只看数字,试着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你没用完的机会成本。如果你今年已经省了两千块税,那这笔“意外之财”要怎么让它继续为你工作?决定权,始终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