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在评论蓝色起源(Blue Origin)New Shepard最新一飞时,突然有个热门问题爆了:为什么它落地后看起来像新车一样,一点烧黑、烧伤痕迹都没有?大家立马疑惑了:这是真的上了太空,还是只是表演?
第一眼看,确实有些反常。SpaceX的Crew Dragon每次返航后都像被炉火炙烤过,波音的Starliner也是灰头土脸。而New Shepard呢?闪闪发亮,连BBQ味儿都没有。不仅如此,蓝色起源面对质疑完全沉默,仿佛自断喉舌,让传言愈演愈烈。
真相是什么?作假,还是另有玄机?今天咱们来掰开揉碎讲清楚。
Suborbital与Orbital的本质区别
New Shepard其实走的是「亚轨道飞行」(Suborbital),最高飞行高度约106.9公里,超越了卡门线(Kármán Line)但远未进入真正的地球轨道。
返回时速度仅约1千米每秒(约2237千米每小时),远低于轨道飞行动辄7.8千米每秒(约28000千米每小时)的标准,因此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不需要大型隔热盾保护。
反观SpaceX的Crew Dragon,每次以17000千米每小时高速重返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高温,舱体表面自然被烤得焦黑。这种外壳烧伤感,不是缺陷,而是荣耀的战痕。
New Shepard落地无烧痕,根本原因就是飞得没那么快、没那么远,自然也没那么惨烈。
「只是坐了一趟游乐设施」?
一些人把New Shepard称作「太空版过山车」,这说法虽然扎心,但有点真实。比如Gail King,在参与一次全女性飞行后,因为有人称这趟旅程是「ride」而公开发火,强调女性飞天不应被贬低。
但冷静来看,Alan Shepard可是经过多年高强度训练才上天的,而New Shepard的乘客们呢?几乎只需要练习系安全带,四分钟就体验结束,比排队等迪士尼项目还快。
感性上值得尊敬,但理性上,确实是「刷卡体验」式的飞天。
Suborbital模式还能火多久?
目前New Shepard的商业模式是亚轨道太空旅游,票价大约20万至30万美元一位(约人民币145万至220万元)。截至2025年4月,已搭载了58位乘客,完成了11次载人任务。
每年飞个几次,大概能带来1000万到2000万美元的营收,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意,在短期内还能活得不错。
但问题是,随着SpaceX、Axiom Space(阿克西姆太空)等公司开始推行「轨道旅游」,用Crew Dragon送人上国际空间站,乃至未来用Starship进行月球绕飞,New Shepard的亚轨道短途体验,迟早会被视为「不够高级」。
特别是当轨道旅游价格逐渐下降(未来预计每位仅需100万至500万美元)后,真正「漂浮几天看地球」的体验,将远胜「上去飘四分钟」的短打行程。
New Shepard能升级成轨道飞船吗?
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要实现轨道飞行,需要至少7.8千米每秒的速度,需要多级火箭、超强热防护、生命维持系统、轨道操控能力,乃至对接技术。
New Shepard本身是单级设计,既无推进系统,也无生命支持模块,想要强行升级,只能推倒重来,几乎等于开发一款新飞船,成本高达数十亿美元,还不如老老实实做New Glenn(新格伦号)。
所以,梦想归梦想,现实归现实。
Suborbital的意义何在?
虽然面对未来轨道旅游的冲击,New Shepard的生意会越来越边缘,但它并非毫无价值。
Suborbital飞行在科学实验上非常有用,比如短时微重力环境(约4分钟)可以进行物理、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小型实验;NASA的多个项目(比如着陆传感器、导航系统测试)也常搭乘New Shepard飞行。
更别说,蓝色起源通过New Shepard,积累了大量火箭回收、垂直着陆、快速复用的技术经验,这些都将直接用于New Glenn大型轨道火箭的研发。
哪怕未来New Shepard逐步淡出舞台,它曾经打下的基础也不会白费。
小结
蓝色起源的New Shepard,不是骗局,也不是巅峰,只是一块踏脚石。
它给了普通人体验太空的机会,给了科研人员低成本实验平台,也给蓝色起源自己打了回收技术的地基。
未来,当人们谈论航天史时,也许不会记得New Shepard每一次的无烧伤着陆,但一定会记得,这个不起眼的小跳跃,帮助了更远、更快、更伟大的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