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谷歌砸重金搞AI,结果市场给了一个大巴掌!

AI的投资狂潮已经持续多年,但真正的颠覆性变革似乎仍未到来。每个科技巨头都在疯狂砸钱,生怕错过这场技术革命。每个科技巨头都在疯狂砸钱,生怕错过这场技术革命。微软(Microsoft)说要花800亿美元盖数据中心,谷歌(Google)也不甘示弱,准备烧掉750亿美元。光听这些数字就觉得AI要腾飞了,然而看看股市,科技股却一个比一个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AI 投资潮的背后

现在但凡打开电脑或手机,都能看到AI相关的新闻。微软的Office全家桶已经被Copilot AI塞满,就算你不想用,软件也会自动蹦出来提醒你试试看。谷歌在超级碗(Super Bowl)广告上大吹特吹自家的Gemini AI,连奶酪的统计数据都能胡编乱造。

微软和谷歌的投资逻辑看似合理,毕竟AI需要海量数据和算力支撑。于是他们拼命买GPU,盖数据中心,幻想着AI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能帮他们赚翻。然而,市场却不买账。

微软发布最新财报后,市场反应激烈,股价一度暴跌8%。投资者本以为AI能带动Azure云服务增长,然而数据却显示增长速度从上一季度的33%降至31%,未能达到预期。投资者原本期待AI能带动Azure云服务增长,但现实却是增长速度从上一季度的33%降到31%。谷歌的情况也差不多,Google Cloud的增长率从2021年的47%一路跌到2024年的不到30%。这可不是市场想看到的AI红利。

AI 产品真的有用吗?

科技公司们把AI吹得天花乱坠,然而消费者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拿微软来说,Copilot AI几乎强行植入Office,写个Word还要先跟AI斗智斗勇,才能让它别自动改成它“认为”更好的版本。谷歌的Gemini AI更是闹出笑话,在超级碗广告里直接把Gouda奶酪的市场占比夸大到了全球50%-60%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问题,AI的现状可能并不像科技公司宣传的那么美好。大多数所谓的“革命性”AI功能,实际上并没有提升生产力,反而让用户多了一道需要绕开的障碍。

OpenAI 也遇到了麻烦

如果AI真的无敌,那专注AI的OpenAI应该是最赚钱的吧?然而,情况恰恰相反。

OpenAI去年推出了“专业版”订阅服务,每月收费200美元,比普通版贵10倍。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甚至坦言,公司在这个订阅模式上仍然亏损。然而,CEO萨姆·奥特曼(Sam Altman)却自己承认,公司在这个订阅模式上是亏钱的。这意味着,即便是最高级别的付费用户,也无法弥补AI服务的运营成本。

这背后的问题很现实:AI的计算成本太高,而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却有限。普通人愿意掏20美元用个AI写写邮件,但到了200美元的门槛,绝大多数人都会犹豫。更何况,之前OpenAI还考虑过推出2000美元的订阅模式,最后发现根本没人愿意买。

AI 会成为下一个Google Glass吗?

Generic wearable augmented reality smart glasses isolated on white background. 3D illustration

历史上,科技公司吹过很多牛,有些成了,有些则无疾而终。苹果(Apple)推出iPhone,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Google Glass、3D电视、Segway这些产品,当年被吹上天,结果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AI是否会重蹈这些失败产品的覆辙?市场对AI的态度并非一边倒的狂热,许多消费者对其实际价值仍存疑。如果AI能像自动驾驶、家务机器人那样,真正解放人们的时间,那它一定能改变世界。但目前的AI,更多是大语言模型(LLM),它擅长的是生成文本,而不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

科技公司们正把几乎所有利润砸进AI,期待它成为印钞机。然而,如果AI始终无法大规模变现,那么这些投入很可能会变成史上最大的烧钱骗局。

未来的隐忧

现在微软、谷歌、亚马逊(Amazon)、Meta都在拼命烧钱,盖数据中心、买GPU,所有赌注都压在LLM上。如果这个方向是错的,或者消费者根本不愿意为AI买单,那么这些投资可能会成为科技史上最大的一场豪赌。

更关键的是,当前AI训练主要依赖现有的GPU,但如果未来的AI技术架构发生突破,这些昂贵的硬件可能会迅速被淘汰,导致巨额投资血本无归。那么这些公司砸下去的几百亿美元,最终可能连点水花都不会溅起。

小结

AI是未来,但也许不是这些科技公司所期待的那种未来。市场的冷淡反应,说明投资者已经开始对AI的泡沫有所警觉。真正的AI革命,或许不会是大语言模型,而是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技术,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如果科技巨头们继续在错误的赛道上狂奔,那么这场AI豪赌,最后可能会变成一场史诗级的资金蒸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