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Nissan)跟本田(Honda)合并的传闻一度让市场躁动不已,结果一觉醒来,发现这场大戏还没开场就直接散场。日产股价大跌4.8%,东京交易所不得不暂停交易,以确认相关报道的真实性并评估市场影响。反观本田股价直接飙升8.2%,这剧情怎么看都像是本田赢麻了,日产一脸懵逼。
本田到底想干嘛?
这场合并谈判,最早是日产和本田在2023年12月启动的,目标是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想要联手对抗比亚迪(BYD)和特斯拉(Tesla)。但问题是,本田的提议并非“平等合并”,而是希望日产成为自己的子公司,可能是出于对市场整合效率和品牌协同效应的考虑。这就像合伙做生意,本田要当大股东,日产只能做小弟。这能忍?
日产高层一听,直接炸了锅:“我们虽然这几年混得不咋样,但还不至于要给别人打工吧?” 于是,日产内部强烈反对这桩交易,最终决定退出谈判。
这次谈崩,日产损失惨重?
短期来看,市场当然不买账。股价大跌说明投资者对日产的前景充满怀疑,觉得连跟本田合作都谈不拢,以后还能干成什么事?但从长期来看,日产其实没那么惨。
首先,本田的方案对日产来说确实没啥吸引力。如果真的按照本田的设想,日产未来的战略方向可能会被本田主导,失去自主权。而日产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地位,可能会因此被削弱。
其次,日产虽然这几年过得不太顺,但并不是完全没希望。电动车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日产手上还有不错的技术储备,比如曾经的“明星产品”聆风(Leaf),虽然被比亚迪和特斯拉抢走不少风头,但至少证明日产在电动车领域并非一无是处。
既然不跟本田合并,日产还能找谁?
目前来看,日产并没有其他潜在买家浮出水面,但如果真要找个“更好的对象”,那可能需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 懂电动车的科技公司:富士康(Foxconn)之前就传出有兴趣买下日产的股份,虽然后来没成,但这种类型的公司未必不是一个选项。富士康的电子制造能力加上日产的汽车技术,可能会是个有趣的组合。
- 愿意投资又不想掌控的财务投资人:日产需要资金,但不需要一个想要全面接管它的金主。如果有愿意投钱但不干涉管理的投资机构,那可能是一个更理想的选择。
- 有共同目标的汽车厂商:比起被本田收购,日产更适合寻找一个愿意“平等合作”的汽车品牌。比如欧洲车厂,像雷诺(Renault)就是日产的老搭档,虽然这几年关系有点微妙,但至少还能谈。
中国市场的压力
这次合并谈判的背景之一,其实是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被中国品牌颠覆。比亚迪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厂商,而中国市场对传统外资车企越来越不友好。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这意味着,日产、本田这些日本车企如果不加速变革,未来很可能连市场份额都会被蚕食得一干二净。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过去几年销量持续下滑,2023年仅售出约80万辆,同比下降12%。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市场份额远低于比亚迪和特斯拉。相比之下,比亚迪、吉利这些品牌已经在全球攻城略地,连大众(Volkswagen)都得主动找比亚迪合作。
未来日产还能翻身吗?
日产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管理层频繁更替,债务压力上升,市场竞争加剧。此外,前CEO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的丑闻让公司形象受损,影响了投资者信心。(Carlos Ghosn)2018年的丑闻,让公司形象大受打击。但它并非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
关键在于,日产能不能在电动车市场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它靠内燃机技术吃饭,现在新能源市场崛起,如果不能快速调整战略,未来可能会更加被动。
所以,日产接下来最重要的,是找到新的增长点,而不是一味想着找个靠山。合并本田不是唯一的选项,更好的选择或许是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
小结
日产这次放弃跟本田的合并,短期来看,股价受挫,投资人不太开心。但从长期来看,这可能是个正确的决定。被本田收购,意味着日产未来会失去自主权。而现在退出谈判,虽然短期有点痛,但至少保住了自己的独立性。
当然,独立性不能当饭吃,日产的挑战依然严峻。未来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只会愈演愈烈,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正加速扩张,而日产若无法迅速找到突破点,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被侵蚀。未来如果不能找到突破口,几年后可能连谈判资格都没有了。所以,日产能否翻身,关键还是看它能不能拿出点真本事,而不是指望合并来解决所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