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国的新能源生意,又要搞大事情了。这次不是电动车,而是储能系统。上海新工厂落成,市场震动,特斯拉是否会在中国储能领域掀起新的风暴?这背后的影响值得深思。
先来看数据。2024年,特斯拉电动车业务收入增长6%,但储能产品增长了67%。这说明什么?电动车虽然是特斯拉的本业,但储能已经成了增长更猛的新引擎。而且,特斯拉的AI项目烧钱烧得厉害,必须靠赚钱的业务养家糊口。既然储能市场有搞头,特斯拉当然要加大投入。
为什么特斯拉要在中国建储能工厂?
特斯拉的储能系统在北美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最大对手是Fluence(福陆能),两家公司打得难解难分。但特斯拉的目标不仅仅是北美,而是全球市场。中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市场潜力巨大。
过去十年,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增长迅猛,风光电装机占比从2015年的11.6%提升到了2023年的36%。但问题是,风光发电有个致命缺点:发电时间和用电需求不匹配。白天太阳能多,但晚上用电高峰;冬天风大,夏天用电最猛。怎么办?储能系统就是解法。
储能市场的三大应用场景
储能不是一个单一产品,而是有三种主要应用:
- 大规模储能(Grid-Scale Storage)——Megapack就是干这个的,主要用于配合电网,帮忙消纳风光电。
- 工商业储能(Commercial & Industrial Storage)——很多企业、写字楼、工厂也需要储能设备,来降低电费或提供备用电力。
- 户用储能(Residential Storage)——像Powerwall这样的产品,适合家庭用户存电,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三种应用中,大规模储能是增长最快的市场,而这也是上海新工厂的主打方向。
中国储能政策的推动
2017年,中国政府正式推动储能产业发展,过去几年,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补贴和强制配储政策,目标就是让储能产业快速成长。特别是电化学储能,也就是锂电池类的储能技术,成为政策重点。
政府持续推动的补贴政策,加上市场对储能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一赛道成为资本和企业争夺的新热点。例如,不少地方政府已经设定了明确的储能装机目标,并出台了专项激励措施。2023年底,中国风光发电出现消纳高峰,2024年2月全国风光利用率一度跌破95%,这意味着大量风光电没有被充分利用。这种情况下,储能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锂电池的主导地位
现在市场上的储能系统,主流选择是磷酸铁锂(LFP)电池,而不是三元锂电池。主要原因有三个:
- 更安全——储能系统不像电动车,必须高度安全,磷酸铁锂在这一点上完胜。
- 更耐用——寿命更长,循环次数更多,储能系统用这个更划算。
- 成本更低——三元锂虽然能量密度更高,但贵,而且没必要。
特斯拉的Megapack其实用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而且电芯是外购的,供应商包括宁德时代(CATL)。特斯拉真正的强项,不是造电池,而是整合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把一堆电池变成一个高效运作的储能解决方案。
特斯拉的优势和挑战
特斯拉的优势很明显:
- 品牌效应——特斯拉的市场影响力摆在那里,很多企业更愿意买单。
- 成本控制能力——特斯拉在电动车产业链的积累,可以用在储能上,降低成本。
- 技术积累——从电池管理到AI算法,特斯拉的技术整合能力强。
然而,特斯拉面临的不仅是市场机遇,还有诸多挑战:
- 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本土储能厂商很多,阳光电源(Sungrow)、比亚迪(BYD)、中车株洲所(CRRC Zhuzhou)等,早已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 价格战——中国市场一向竞争激烈,储能系统价格不断下滑,利润空间被压缩。
- 政策不确定性——政府补贴政策会不会调整?特斯拉的外资身份会不会带来政策壁垒?这些都可能影响发展。
结语
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已经成了继电动车之后的新增长点。而上海新工厂的投产,意味着特斯拉要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储能市场分一杯羹。
接下来的问题是,特斯拉能否在中国市场复制它在北美的成功?面对本土储能企业的强劲对手,它能否找到突破口并占据一席之地?
这场储能大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