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安静,越容易赚钱,也越不容易被坑

Woman mouth taped looking at camera

小时候我们总被教导要诚实,要分享,要有话直说。但长大之后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公开讨论。特别是在职场、人际、财富、感情这些高敏感度的领域,说得多,反而是灾难的开始。成年人的世界,靠的不是嘴快,而是“管得住”。

一、隐形资源别炫耀:关系、人脉、捷径

如果你今天通过关系解决了一件麻烦事,先别急着分享过程。别人看到的,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你的“后门”。

我曾听过一个同行抱怨,说他帮朋友打点好了某个审批,朋友转头就去朋友圈晒“有门路真好”。结果呢?主管知道了,把他连人带事都拉黑了。

人情是靠“守口如瓶”换来的。讲出去,不但没加分,反而是高调自曝。真正的聪明,是“会用,但不张扬”。

二、金钱不透明:收入、存款、投资门道

你赚多少,不需要交代。你有什么赚钱项目,也别逢人就讲。想靠炫富获得尊重,结果往往是反效果。

一位早期做DeFi项目的朋友,2021年那波牛市狠狠赚了一把。他太太开心之下和亲戚讲了数字,结果亲戚借钱、投资建议、八卦都来了。不到半年,朋友圈清了一半,关系也疏远了。。。。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丰田和Waymo的自动驾驶量产野心

丰田和Waymo要搞大事了,这次不是写PPT,而是真的要让自动驾驶进到你家车库。两家公司刚刚宣布,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要把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带到丰田的车辆里,重点不是搞Robotaxi,而是你和我这种普通人开的车。这个合作可能会让自动驾驶第一次真正从测试场景走进大众市场。

为什么这事值得关注

Waymo(Alphabet旗下)是目前全美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平均每周执行超过25万次行程。而丰田是全球最会卖车的传统车厂,安全系统Toyota Safety Sense(TSS)已经铺到全球。这两家合体,信号很清楚:自动驾驶正准备从试验田走向量产。

关键看点

  • 合作重点不是Robotaxi,而是个人拥有车辆(POVs)
  • Woven by Toyota将负责技术整合,是丰田旗下的出行科技子公司
  • Waymo的自动驾驶系统事故率比人类驾驶低81%(按伤害事故统计)
  • 丰田TSS目标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主动安全技术”
  • 双方强调以”安全”为核心,而非速度或炫技
。。。 继续阅读

马来西亚华人要痛苦了?免签潮背后的真实危机

最近马来西亚媒体《星洲日报》和《中国报》炸开了锅,大标题警告:中国游客低价抢摊,马来西亚华人要小心了。有人觉得夸张,有人开始紧张,但如果你认真看完这波趋势,你会发现:这次,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免签放开的后果,不是来旅游那么简单

先把幻想收起来。90天免签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促进旅游,但现实是大批中国人借机到马来西亚找吃找生活。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低迷、内卷无解的背景下,出来的人心态早已和十几年前移民潮不同,不是带钱投资,而是单纯地找机会活下去。

这群人带着什么?低价竞争、极强的生存欲望,还有对当地规则的漠视。尤其在自由市场如马来西亚,短期内极可能直接把各行各业价格打到失控,华人圈首当其冲。而马来西亚,正站在这场大潮的第一线。

马来西亚华人,处境只会更尴尬

很多马来西亚华人习惯了以本地优势做生意,但在面对一批什么都敢干、什么价格都敢开的对手时,很快会发现:原有的模式不再吃香。

举个例子,过去餐饮、旅游、零售业,本地华人靠品质、靠关系网稳稳吃饭。但当大量中国小商贩以远低于行情的价格抢市场时(而且不怕低利润甚至亏损换市场份额时),本地华人要么卷入同样的恶性价格战,要么只能关门大吉。。。。 继续阅读

KPI刷到怀疑人生?可能是你卡在了某个阶段

人生哪有那么多顿悟,更多的是慢慢松动的执念。很多人说自己卡关,说什么找不到方向、动力全无,感觉人生没戏了。但问题往往不在环境,而在脑袋里那套早就过期的“操作系统”。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内建的一套解释器,有人信命、有人整天喊躺平,有人拼命刷KPI赚钱但还是觉得空虚。这些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你所处的思维阶段,限制了你能看到的可能性。

一切从“螺旋动力学”说起

这不是什么新潮名词,而是一套很老派、但很有料的心理学理论,叫做 Spiral Dynamics(螺旋动力学)。提出者是 Clare W. Graves,一位心理学家,他发现人类的价值观其实是会随着生存条件和内在需求进化的。

这套模型后来也被 Don Beck 和 Ken Wilber 等人扩充整合,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版本。它描述的是,人类的心智结构会从单纯生存的阶段,逐渐进展到自我实现、整体观和系统思维。

重点是,这不是你背几个名词就能跳级的事情。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功课,没做完,你就只能卡在那里打转。。。。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买不起也要看的iPhone Fold:屏下镜头+无折痕屏幕

苹果又准备搞大新闻了。传闻中的折叠iPhone(有人叫它iPhone Fold)终于有更详细的爆料了。根据知名微博账号数码闲聊站(Digital Chat Station)的说法,苹果这次是玩真的:不只尺寸细节曝光,连屏下镜头这种黑科技也搬上了手机。看起来,库克是准备让折叠机彻底洗牌,而不是打打样子交差。

为什么重要

苹果一旦认真做一件事,通常不是来陪跑的,而是来改规则的。这款折叠iPhone如果成真,可能会直接重新定义“高端折叠机”这个市场,三星、华为等厂商(Huawei)不会太好过。

关键点

  • 内屏尺寸约7.76英寸,分辨率2713×1920,采用屏下镜头技术。
  • 外屏为5.49英寸,分辨率2088×1422,有打孔前摄。
  • 传闻内屏比例为4比3,且致力于做到肉眼难辨的无折痕效果。
  • 取消Face ID,改用侧边Touch ID指纹识别,节省内部空间。
  • 后置摄像头预计配备双镜头系统。
  • 定价预计高达2000美元左右,目标2026年量产。
。。。 继续阅读

蓝色起源的太空观光,是玩真的还是高级游乐园?

在大家都在评论蓝色起源(Blue Origin)New Shepard最新一飞时,突然有个热门问题爆了:为什么它落地后看起来像新车一样,一点烧黑、烧伤痕迹都没有?大家立马疑惑了:这是真的上了太空,还是只是表演?

第一眼看,确实有些反常。SpaceX的Crew Dragon每次返航后都像被炉火炙烤过,波音的Starliner也是灰头土脸。而New Shepard呢?闪闪发亮,连BBQ味儿都没有。不仅如此,蓝色起源面对质疑完全沉默,仿佛自断喉舌,让传言愈演愈烈。

真相是什么?作假,还是另有玄机?今天咱们来掰开揉碎讲清楚。

Suborbital与Orbital的本质区别

New Shepard其实走的是「亚轨道飞行」(Suborbital),最高飞行高度约106.9公里,超越了卡门线(Kármán Line)但远未进入真正的地球轨道。

返回时速度仅约1千米每秒(约2237千米每小时),远低于轨道飞行动辄7.8千米每秒(约28000千米每小时)的标准,因此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不需要大型隔热盾保护。。。。 继续阅读

花钱烧空间?戴森的新总部教你什么叫真正的品牌态度

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有人不计成本,把一座百年老发电站改造成科技总部。戴森(Dyson)这家公司在大多数人心中可能就是那个吸尘器牌子,但当你走进他们在圣占姆士发电站(St. James Power Station)的新总部时,会发现:这家公司连”造办公室”都跟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重要

戴森总部的转型,不只是公司搬家那么简单。它展现了品牌如何用空间叙事,把历史、科技、文化统统揉进一栋楼里。这对想做品牌升级、空间设计、甚至想了解新加坡吸引科技企业手段的人来说,都是极具启发性的案例。

关键点

  • 圣占姆士发电站建于近百年前,是新加坡早期工业化的重要地标。
  • 由于列为国家纪念建筑,所有戴森新增的结构都必须可逆、可拆除。
  • 办公区、咖啡厅、演讲厅被设置在原本的锅炉房和涡轮大厅,保持超大挑高。
  • 实验室设在开关设备楼,天然适合划分空间使用。
  • 标志性螺旋楼梯不仅实用,还暗示了戴森产品的旋风分离技术(cyclonic action)。
  • 声学处理做得极细,隐蔽吸音结构+大量绿植减少开放空间的回音。
。。。 继续阅读

用分组管理法,让交易真正变成稳定赚钱的生意

如果你做过任何交易,就一定有过那种经历:好不容易赚了一笔,得意不到几天,全部吐回去。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成功的盈利当成了自己有天赋异禀,却看不到失败背后的基础原因:财务管理。

真正的交易高手靠的不是一两次暴击,而是在小赢小输之间,稳扎稳打,走得更远。今天就来聊聊,我是怎么通过分组管理,把交易变成一门持续盈利的生意。

财务管理:起点不是赚得多,而是亏得少

大多数人一开始就跟着感觉跑,今天看好TSLA,明天重仓AAPL,一通乱冲。这样的操作,就像拿拖把涂鸦,毫无章法可言。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开盘前就分配好资金,进行分组管理,把各种资产整理成独立的”桶”(bucket)。每一桶都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单元,独立核算,独立盈利。

分桶思维:每一组都清晰定位

以迪士尼(Disney)股票为例,实操流程大致是:

  • 购入100股迪士尼股票,占用一部分资金。
  • 持续卖出Covered Call,反复收取权利金,逐步弥补股票下跌带来的亏损。
。。。 继续阅读

用一张纸,打败分心怪兽:专注力提升的神级小技巧

Stressed worker struggling with multiple tasks at desk in bright office space during daytime

你有没有试过,手机一滑,结果整整一小时不知道自己干了啥?如果你常常在这种状态下醒来,那你可能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意识到:你根本还没准备好专注。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处处是通知的年代,注意力被榨干得跟银行账户一样快。

很多人讲专注,讲得跟练气功一样高深,讲得那么玄乎,好像不关掉 WiFi 就没办法开始。但其实有个超简单的做法:在你专注的时候,旁边放一张纸,把那些想打断你注意力的鬼东西,全部写下来就好。没错,就是这么土法炼钢。这个方法听起来像幼儿园老师叫学生不要讲话,但对大脑真的有效。

为什么你会不断分心?

你以为你能多工处理,其实你只是在不断切换任务,而每次切换都会让效率变得更低。你要写报告,突然想到要查个股价,查完顺便看个 Telegram,接着就忘了刚刚写到哪。科学研究早就证实,大脑切换任务的时候,其实是在浪费注意力的燃料。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脑中突然冒出一些“好点子”或“待办事项”,你不马上做就会怕忘记,于是你就放下手边的正事去处理这些分心念头。结果是事情没做完,时间也被冲得七零八落。。。。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新瓶装旧酒,RTX 5060登场:升级幅度感人,但钱包更痛

NVIDIA又来撒糖了。这次他们决定在Computex开幕前,偷偷丢出一张新的甜点卡——GeForce RTX 5060,价格锁定299美元。虽然外界还在等官方大吹特吹,但圈内早就传得沸沸扬扬。玩家的钱包,不安分了。

为什么重要

RTX 5060不仅是NVIDIA新一代入门级显卡的开端,还直接关系到2025年中低端显卡市场的价格战走向。更关键的是,它反映了NVIDIA在后AI浪潮下,如何继续维持PC游戏市场的地盘。

关键点

  • 5月19日上市,搭载GB206核心,3840个CUDA核心
  • 8GB GDDR7显存,128-bit位宽,带宽448 GB/s
  • 采用PCIe 5.0标准,但仅限8条通道
  • 功耗145W,适合中小型机箱用户
  • 上市当天同步解禁测评和销售,购买时可能无第三方评测参考
  • 定价与RTX 4060一致,都是299美元
  • 面临AMD Radeon RX 9060 XT的直接挑战

大局观

在AI芯片爆发的背景下,NVIDIA并没有放弃游戏玩家这块传统蛋糕。RTX。。。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