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冲刺,只有苹果在绑鞋带:AI慢半拍真的是坏事?

你以为Siri终于要翻身,结果它还在原地罚站。去年WWDC上,大家对Siri有很高期待。这次苹果WWDC一结束,很多人满脸问号:不是说好要升级Siri,怎么感觉又跳票了?但如果你仔细听完苹果高层的专访,会发现他们不是不做,是做了,但发现还不够好,决定先不要出来丢人现眼。这种选择在现在AI大战打到飞天遁地的情况下,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但仔细想想,也许是少数还肯“慢慢来比较快”的公司。

苹果版的AI,不是你想的那种

很多人一提到AI,就想到ChatGPT。你问它问题,它答得像个老师,还有感情、有逻辑、会编故事。苹果没打算做这种东西。他们的Apple Intelligence比较像是系统里的一层润滑油,让你在用原本功能时更顺、更聪明。

举例来说,像是照片搜索,你可以直接说“帮我找去年穿红色衣服在台中的照片”,它就找给你,不用再一张张滑。或是写邮件的时候,内建的写作工具帮你改得更有礼貌、更专业,甚至能帮你浓缩成三点条列。甚至在你写备忘录时,说句“帮我整理成清单”,它也会直接动手。这些都不是新的App,而是直接嵌在你日常会用的功能里头。。。。 继续阅读

社交潜规则:你被轻视不是一次两次,是你一直没反应

businessmen have conflict in studio. conflict of businessmen shouting. photo of businessmen

有人其实不说破,但他就是瞧不起你,而你却还以为这人只是有点难搞。

我们这代人常说“做自己”、“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但现实是:当一个人持续用一些微妙却难以直接对质的方式在贬低你,再怎么佛系,心里也会有点堵。更棘手的是,这些轻视往往不是用骂的,不是直接羞辱,而是包裹在看似合理、客气甚至关心的外壳里。这篇文章,我们来揭示七种常见的“隐性瞧不起”,以及你该如何看穿、应对。

他不在乎你的时间,因为你对他不重要

有些人约你三次放你三次鸽子,然后还一脸无辜地说“最近真的太忙了”。听起来像个合理理由,实际上就是一种贬低。时间是最基本的尊重,如果有人总是在你安排好日程后临时变卦、迟到,甚至干脆消失,那他的潜台词就是:“你不值得我为你腾出时间”。

我创业初期也遇过一个所谓“业界大哥”,每次见面都被他拖延,后来才知道他对那些他真正在乎的人从不失约。那我算什么?我只是他眼中的备胎资源。这种人别指望他未来会认真对待你,早点断舍离才是真智慧。。。。 继续阅读

聪明又贫穷的你,到底卡在哪?

Brain activity

很多人看起来都很厉害:上知国际大势,下懂娱乐八卦,甚至还能聊两句人工智能。但只要一谈到赚钱,却立刻原形毕露:讲得天花乱坠,钱包却瘦得像过冬的松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所谓的“穷人思维”,到底藏着哪些坑?

1. 自嗨的信息搬运工

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永远不缺这样的人:他们深谙特朗普的最新八卦,也知道OpenAI的ChatGPT发布了什么新功能。但当你问他们“你这么懂,怎么没利用起来赚钱呢?”对方的表情总是透着一股迷茫和尴尬。

这类人其实就是典型的信息搬运工。他们习惯被动接受信息,把别人的八卦、新闻当成自己的见识。比如某位朋友天天转发AI新闻和经济趋势,但他自己连Notion自动化都不会用,离“变现”两字还差十万八千里。真正有商业头脑的人,会问自己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些信息能怎么变成钱?

2. 被洗脑的安全感陷阱

很多人从小被教育,“好好读书,找份稳定工作。”听上去没毛病,但问题在于,这句话灌输了一种“稳定至上”的思维模式。这种安全感让人甘愿被锁在一个固定收入的舒适圈里。。。。 继续阅读

Robotaxi来了,你还在担心油价?人家车已经去上班了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特斯拉只是个电动车品牌,那你可能就像2010年还以为Netflix只会寄DVD,或是2021年还在用Zoom只是开会的人一样,眼看着浪潮来却还在沙滩上喝可乐。接下来这件事,可能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彻底被改写的分水岭:Robotaxi。

特斯拉的Robotaxi不是出租车,而是平台革命

先把Robotaxi想像成自动驾驶出租车,其实有点低估它了。这东西不是来抢Uber饭碗的,而是连锅端那种。2024年6月,特斯拉将在德州奥斯汀推出一小队Robotaxi,只有10到20辆Model Y,但重点不是数量,而是验证模式。

这批车将配备最新的 “Unsupervised Full Self Drive”,也就是无人监督的全自动驾驶技术。简单说,就是你可以让AI自己开车,不用你坐在旁边紧盯着,它也知道去哪、怎么开。虽然一开始会有后台人工监控,也限定在小范围地理围栏内活动,但本质上是让人类第一次从驾驶这件事里退居幕后。。。。 继续阅读

比亚迪卖车很猛?现金流一拆,全是幻觉

2024年第四季,比亚迪(BYD)风光登顶,拿下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把特斯拉(Tesla)挤到一边。听起来像是中国品牌大胜资本主义代表的励志故事?先别急着鼓掌。账面漂亮,不代表口袋真有钱。这篇文章就来揭开比亚迪财务的真面目,也顺便聊聊为什么一些聪明的钱,最近选择了默默离场。

表面风光的销量神话

比亚迪的车确实卖得不错,尤其在中国市场几乎是横扫千军,什么宋、汉、秦,名字都像武将一样气势汹汹。但销量高,不代表赚钱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拿特斯拉来对比更有意思。特斯拉过去几年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呼风唤雨,自由现金流累积到161亿美元。比亚迪也不差,有139亿,乍一看两个都很稳。但当你认真扒一扒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了。

现金流的魔术:比亚迪是怎么做出来的?

账上现金多,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弄出来。比亚迪这边,用的是延迟付款这招,也就是拉长应付账款的时间,俗称拖供应商的货款。

具体来说,比亚迪平均要163天才会付钱给供应商,也就是五个多月买你货还不一定还你钱。对比特斯拉,只拖个60到75天,算是江湖道义的正常水平。。。。 继续阅读

滑到没感觉?你的人生动力可能被手机榨干了

有时候,人们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滑手机。不是为了获取资讯,而是为了填补一种说不出的空虚。这种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正悄悄掏空我们的注意力和动力。

AI Generated. AI Generative. Vibrant multi color explosion holi powder boom with handsome man portrait in sunglasses. Graphic Art

现代社会节奏极快,资讯爆炸,人们时常陷入一种持续被动接受刺激的状态,不知不觉中耗尽了心理能量。要重新掌控注意力,必须先理解大脑是如何回应这些刺激的。

多巴胺的运作:奖励机制变成消耗机制

多巴胺(dopamine)是大脑中与动机、奖励有关的重要神经传导物质。它原本是帮助人类辨别哪些事情值得重复,协助在面对挑战或获得成果时产生满足感。

但在当代社会中,这套机制被大量短期刺激所占据。例如社交媒体、短影音内容等,会导致多巴胺频繁且过度释放,使人们渐渐对需要持续努力的任务失去耐心和兴趣。

短暂、高频的刺激相比长期目标更容易激发多巴胺,这种不平衡的奖励机制使得人难以投入深度工作或长期成长。

没有方向感,往往来自持续的内耗

长期缺乏清晰目标,会让人陷入“忙碌但迷茫”的状态。许多人不断完成任务,却难以感受到成就或明确的进展。。。。 继续阅读

创投界的升级打怪:每轮融资到底在拼什么?

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创投圈的时候,都会听到一堆术语: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D轮……感觉像是玩宝可梦,升级打怪一关接一关。你刚加入团队,听老板说“我们正准备B轮融资”,还没搞懂融资是什么意思,就要跟投资人开会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拆解这个”轮次宇宙”,不只是告诉你概念,而是带你看透每一轮融资的底层思维。

融资不是发糖果:从种子轮说起

种子轮是最早期的融资,通常发生在产品还在 PowerPoint 上,用户还没影子的阶段。创业者这时候拿到的钱,几乎是靠个人魅力骗来的(开玩笑啦,但也差不多)。

这轮投的人不是傻,是赌徒。他们赌的是创办人的执行力、人脉、以及脑袋里的那个疯狂 idea 能不能变成独角兽。估值不高,通常不超过 100 万美元,出让股权比例大概 20% 上下。

换句话说,这是天使中的天使,连商业模式都还没成形的阶段,你要投进去,不只是钱,还有心理素质和无数个不眠夜。

天使轮:人脉与背景开始说话

到了天使轮,事情稍微有点谱了。产品可能做出。。。 继续阅读

别再怕说错话了,你以为别人有空在乎你?

There are several other people on the beach, some of whom are also picking up trash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讲话总是小心翼翼、扭扭捏捏,好像怕别人不高兴,也怕自己说错什么,结果不但说服不了别人,反而被看轻了?

其实,这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在面对人际互动时,没有搞清楚一件关键的事:大部分人根本不是特别在意你,他们只是想完成自己的事。

举个例子,你在会议上发言时,明明是为了提出合理建议,但因为太在意别人眼光,反而讲得含糊不清,最后还被质疑没准备好。

先搞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大多数人,包括你我在内,和他人互动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上班的时候主管找你,是为了推进项目;客户跟你沟通,是希望你帮他解决问题。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他们任务链条中的一环。

你可能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冷漠,但换个角度想,其实你也是一样的。当你叫外卖,不会关心外送员今天心情好不好,只在意他有没有准时送到;去看医生,也不会在意医生累不累,只希望他赶快帮你处理问题。

所以,别太纠结别人对你的看法。他们没你想象中那么在意你,大多数评价、批评或忽视,都是他们当下任务和情绪的反射而已。。。。 继续阅读

巴菲特砍掉指数基金?你买的不是分散,是科技股套餐

最近一则新闻震撼了不少相信“躺着赚钱”理论的投资人: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清仓了他手上的S&P 500指数基金。这对于长期奉他为投资界圣经的朋友们来说,等同于“信仰支柱突然动摇”。到底发生什么事,让这位长期宣扬指数化投资的大前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全身而退?这篇文章就来好好拆解一下,也顺便讨论一下,指数基金是不是到了需要重新审视的时刻。

过去几十年下来,S&P 500的年均报酬率超过10%,把什么房地产、债券、定存、黄金全部都打趴。这也难怪有一大堆人把它奉为“懒人理财圣品”。但问题是:现在的市场,还是一样的市场吗?

这次卖掉的是 SPDR S&P 500 ETF(SPY)和 Vanguard S&P 500 ETF(VO),总值约 4500 万美元。听起来不少,但只占整个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 0.01%。换句话说,就是把零钱包里的零钱掏出来买杯咖啡,跟把整套房子卖掉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标题虽然惊悚,实情却是轻描淡写的小动作。但这依然透露出一个信号:连一向信仰指数投资的伯克希尔内部,都开始质疑这个策略了。。。。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国防肥了,社会瘦了:2026预算背后的权力游戏

特朗普又来了。这次不是发推文或选战表演,而是直接端出2026年的预算提案,数字大得吓人,削减幅度也毫不手软。你可以说这份预算是他的战略地图,也可以说这是他“选前肌肉秀”的一部分,但无论怎么看,它都会对市场和企业的资源配置带来一波不小的冲击。

为什么这事重要

预算不只是账面上的数字游戏,它代表了政府资源的重新洗牌,也预示着哪些行业接下来会吃香、哪些会被打入冷宫。尤其是国防与科技、低收入援助与国际合作这几块的巨大反差,让人很难不去想:美国的战略重心到底转向哪了?

关键点

  • 国防部预算将暴增至9620亿美元,比2025年多了1140亿,增长13%。
  • 其中250亿美元将专门投入打造所谓“Golden Dome”黄金穹顶——一个由卫星与地面导弹组成的太空防御系统。
  • 国土安全部也爽到,预算增长65%,达到1070亿美元,用于边境安全与反恐基础设施。
  • 相比之下,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被削减330亿美元,低收入家庭的能源补助项目直接被砍。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