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件怪事?当你问医生或营养师,猪油能不能吃、玉米健不健康、生酮是不是智商税,得到的答案可能天差地别。有人说猪油是天然宝藏,有人却把它当成心脏杀手;有人推崇生酮控制血糖,有人却喊着小心肾坏掉。其实不是营养学疯了,而是你刚好遇上了两个互不买单的阵营:传统派和现代派。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这两派的根本分歧,看看他们为什么吵成这样,还有,你到底应该听谁的。
营养学的“分裂”从哪里开始?
先说重点: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三样东西变了——科学、文化,还有消费者需求。
传统派营养师大多依据国家指南,比如美式食物金字塔。背后逻辑简单明了:人类要吃够营养、不要摄取过多脂肪,最好三餐均衡。
现代派营养师则不太吃这套。他们强调个体差异、代谢健康、炎症控制,动不动就谈基因检测、肠道菌群、葡萄糖监测。
不是说谁更高级,而是立足点不同:传统派追求“群体最安全”;现代派主打“个人最优化”。目的不同,手段自然也不同。
三大关键食物争议点
我们用三个例子来看看传统派和现代派的典型分歧:酮体、猪油、玉米与白饭。
酮体:生酮是妙药还是毒药?
传统派观点:酮体是身体缺碳水的应激反应。用于特殊病症(比如癫痫)没问题,但长时间靠它燃烧脂肪?小心肝肾压力、胆固醇飙升。
现代派观点:生酮是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阻抗的有效工具,特别适合代谢症候群、肥胖、高血糖族群。前提是你要搞懂怎么吃,避免营养失衡。
举个例子:一个工程师朋友,BMI超标,午睡必犯困。后来靠生酮加间歇性断食,三个月瘦了8公斤。重点是他血糖和精神状态都明显改善,不再昏昏欲睡。是不是适合所有人?当然不是。但说它“有害”也未免太片面。
猪油:真的比植物油差吗?
传统派观点:饱和脂肪含量高,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过去几十年,几乎所有健康讲座都建议少吃动物油,改用植物油(比如菜籽油、葵花籽油)。
现代派观点: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推翻“饱和脂肪=坏人”这套说法。反而是高温加工、反复精炼的植物油更容易氧化、引发慢性炎症。
2020年《Cochrane》的一项系统性回顾指出,饱和脂肪与心脏病之间的关系并不如早期研究所说的那么明确。猪油因此翻案,尤其对喜欢高温爆炒的亚洲厨房而言,比容易氧化的种子油更稳定。
很多人吃了一辈子猪油,也没变成心脏病患者。当然,这不代表人人都适合这么吃,只是别一刀切地妖魔化动物脂肪。
玉米与白饭:全谷物还是升糖炸弹?
传统派观点:玉米是全谷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B群,是健康碳水代表。玉米片、玉米棒、玉米粥都能上餐桌。
现代派观点:玉米升糖快,尤其是加工后的玉米制品(例如玉米糖浆、爆米花),对血糖控制不利。加上高比例的转基因种植与农药残留(如glyphosate),问题更多。对糖尿病或胰岛素敏感者来说更需小心。
我认识一个跑者,吃玉米容易头昏,但吃红薯就没事。还有不少亚洲人主食是白饭,虽然它在文化上是“干净碳水”的象征,但升糖速度其实惊人。后来他戴上CGM(连续血糖监测器)才发现,玉米让他血糖飙升,而红薯却稳定。
现代派讲究的就是这个: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就算是白饭、玉米这种家常食物,也未必适合每个人的代谢状态。
为什么两派总是吵不完?
原因主要有这几个:
- 知识更新慢:传统营养教育更新节奏落后,有些课程内容甚至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产业影响深:美国糖业协会、植物油公司等曾大量资助“反脂肪”研究,影响至今仍在。
- 客户需求变了:现代人不只想“营养均衡”,还要减脂、控糖、抗老化。
- 研究本身复杂:饮食研究变量多,很难做出完美对照,很多结论只是相关性而非因果性。
那我到底要听谁的?
关键不在于选边,而在于你要找到对你有用的方法。
第一步:看TA是不是活在当下。如果你的营养师还在讲“早餐要吃低脂奶配全麦吐司”,那大概可以判断他来自哪个时代。
第二步:问TA能不能提供研究支持。比起“专家都这样说”,我更信“这是根据哪篇文献来的”。
第三步:自己验证。戴个CGM、记饮食日记、观察精神状态,你的身体会给出答案。
第四步:融合两派精华。传统派强调天然原型食物,现代派关注个体差异与代谢机制,合起来反而更完整。
小结
营养学,其实就是一门不断修正的生活科学。
别盲信权威,也别被流行吓跑。要信的,是你自己对身体的观察和理解。
如果某种饮食方式让你精神好、血糖稳、状态棒,不管哪派不认同,只要你有数据、有逻辑、有耐心,它就值得保留在你的菜单上。
别当营养学的信徒,要当它的使用者。毕竟,最懂你身体的,永远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