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报] 电动国民车e.MAS 7:便宜又大碗,连BYD都怕

Proton(宝腾)靠着 e.MAS 7 冲出一条血路,在2025年Q1电动车销售排行榜上三连霸,连BYD(比亚迪)都得往后站。3月注册737辆,Q1总数破1700辆,这台看起来像小型SUV的国产车,正把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炒热到不行。

为什么大家都在看这场牌局?

电动车是趋势没错,但消费者在意的是价格、续航、品牌还有服务。e.MAS 7用一个不到RM150,000的价位,把这些关键因素绑成一包送上门,自然市场反应热烈。再加上政府的免税政策,等于短期内给了品牌们一个冲量窗口。

关键点

  • 马来西亚3月共注册2,976辆EV,占所有新车的3.86%。
  • Q1累计6,827辆EV注册,年增率高达45.6%。
  • Proton e.MAS 7三个月注册量:421(1月)、580(2月)、737(3月)。
  • BYD旗下6款车型合计注册1,224辆,占市场40%。
  • BYD最热销是Sealion 7(303辆),M6(281辆),Atto 3(258辆)。
。。。 继续阅读

苹果开放外链:App Store的高墙被法院推倒了?

这次苹果真的是被拖着走。在Epic Games(史诗游戏)长达数年的诉讼攻防战后,美国法院终于硬起来,狠狠给了苹果一巴掌:你不准再挡开发者引导用户去外部付款了。于是,苹果悄悄地,甚至有点不甘愿地,更新了美国区App Store的审查指南。

为什么重要

这不仅是开发者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刻,更可能是“苹果税”30%神话开始松动的转捩点。过去,苹果垄断了iOS上所有交易的通道,谁敢跳过App内购,分分钟就被下架。而现在,至少在美国区,这道墙开始松动了。

关键点

  • 苹果在美国区更新App Store指南,允许App加入外部链接与按钮,无需额外申请权限(entitlement)。
  • 新规则适用于NFT展示、订阅、虚拟商品等所有场景。
  • 过去的“不得引导用户使用App外支付方式”条款,对美国区不再适用。
  • 法官Yvonne Gonzalez Rogers裁定苹果“蓄意违抗裁决”,法院强制要求改规则。
  • 苹果原本想对外链购买抽成27%,但法院并不买账。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别再问要不要换EV了,这已经不是“趋势”,是生存指南

2025年刚过一个季度,新加坡街头的汽车已经悄悄换了样貌。没有引擎声、不再冒黑烟的电动车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果你今年还在考虑买车,别说你没被这股趋势影响过。除了电动化,车子也在悄悄变成像手机一样的东西,装软件、自动更新、还能边开边升级。

为什么重要

新加坡汽车市场是整个东南亚电动车转型的一个缩影,政策和市场都在联手推动转型。40%的新车注册是EV,这不是环保口号,而是资本和技术在方向盘背后的真实下注。

关键点

  • 2025年Q1,电动车占新车注册量40.2%,创历史新高。
  • 2023年是18.1%,2024年跳升至33.6%。这个趋势不是反弹,是彻底转向。
  • 混合动力(Hybrid)和轻度混合(Mild Hybrid)车型仍在增长,因为它们在技术与成本之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
  • 从2025年1月起,新加坡已禁止销售新柴油车。
  • 到2030年,只允许电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车注册。
  • 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defined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丰田和Waymo的自动驾驶量产野心

丰田和Waymo要搞大事了,这次不是写PPT,而是真的要让自动驾驶进到你家车库。两家公司刚刚宣布,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要把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带到丰田的车辆里,重点不是搞Robotaxi,而是你和我这种普通人开的车。这个合作可能会让自动驾驶第一次真正从测试场景走进大众市场。

为什么这事值得关注

Waymo(Alphabet旗下)是目前全美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平均每周执行超过25万次行程。而丰田是全球最会卖车的传统车厂,安全系统Toyota Safety Sense(TSS)已经铺到全球。这两家合体,信号很清楚:自动驾驶正准备从试验田走向量产。

关键看点

  • 合作重点不是Robotaxi,而是个人拥有车辆(POVs)
  • Woven by Toyota将负责技术整合,是丰田旗下的出行科技子公司
  • Waymo的自动驾驶系统事故率比人类驾驶低81%(按伤害事故统计)
  • 丰田TSS目标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主动安全技术”
  • 双方强调以”安全”为核心,而非速度或炫技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买不起也要看的iPhone Fold:屏下镜头+无折痕屏幕

苹果又准备搞大新闻了。传闻中的折叠iPhone(有人叫它iPhone Fold)终于有更详细的爆料了。根据知名微博账号数码闲聊站(Digital Chat Station)的说法,苹果这次是玩真的:不只尺寸细节曝光,连屏下镜头这种黑科技也搬上了手机。看起来,库克是准备让折叠机彻底洗牌,而不是打打样子交差。

为什么重要

苹果一旦认真做一件事,通常不是来陪跑的,而是来改规则的。这款折叠iPhone如果成真,可能会直接重新定义“高端折叠机”这个市场,三星、华为等厂商(Huawei)不会太好过。

关键点

  • 内屏尺寸约7.76英寸,分辨率2713×1920,采用屏下镜头技术。
  • 外屏为5.49英寸,分辨率2088×1422,有打孔前摄。
  • 传闻内屏比例为4比3,且致力于做到肉眼难辨的无折痕效果。
  • 取消Face ID,改用侧边Touch ID指纹识别,节省内部空间。
  • 后置摄像头预计配备双镜头系统。
  • 定价预计高达2000美元左右,目标2026年量产。
。。。 继续阅读

蓝色起源的太空观光,是玩真的还是高级游乐园?

在大家都在评论蓝色起源(Blue Origin)New Shepard最新一飞时,突然有个热门问题爆了:为什么它落地后看起来像新车一样,一点烧黑、烧伤痕迹都没有?大家立马疑惑了:这是真的上了太空,还是只是表演?

第一眼看,确实有些反常。SpaceX的Crew Dragon每次返航后都像被炉火炙烤过,波音的Starliner也是灰头土脸。而New Shepard呢?闪闪发亮,连BBQ味儿都没有。不仅如此,蓝色起源面对质疑完全沉默,仿佛自断喉舌,让传言愈演愈烈。

真相是什么?作假,还是另有玄机?今天咱们来掰开揉碎讲清楚。

Suborbital与Orbital的本质区别

New Shepard其实走的是「亚轨道飞行」(Suborbital),最高飞行高度约106.9公里,超越了卡门线(Kármán Line)但远未进入真正的地球轨道。

返回时速度仅约1千米每秒(约2237千米每小时),远低于轨道飞行动辄7.8千米每秒(约28000千米每小时)的标准,因此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不需要大型隔热盾保护。。。。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电动车大军来袭,油车准备退场,新加坡成亚洲挪威?

电动车在新加坡热卖,不是新闻了。但在2025年第一季,它们的存在感突然暴涨,直接干到40%的市场占有率。你没有看错,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4辆是电动的。这种速度,连很多专家都被吓一跳。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关注

这不是环保话题,这是一个趋势翻盘的现场。电动车在新加坡一向因为充电站少、价格贵、维修未知数而被嫌弃。但现在,在政府补贴、厂商杀价、消费者心态转变的三重夹击下,传统汽油车开始边缘化。

关键数据看这边

  • Q1 2025,新加坡注册新车10,883辆,其中电动车占4,383辆,占比40.2%。
  • 相比2023年18.1%,成长速度接近翻倍。
  • 中国品牌BYD(比亚迪)以2,183辆独占鳌头,占整体新车的20%。
  • 特斯拉(Tesla)和宝马(BMW)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
  • 新进新加坡的小鹏(Xpeng)已跃居第四。
  • 电动车最多可获得$40,000新币税务减免。
  • 内燃机车最严重可被罚$20,000。
  • Category A COE(较便宜)EV已占45%,渗透率预期持续上升。
。。。 继续阅读

电动车环保?先看看电池尸体去哪了再说

Battery recycling concept. Green energy, Background from battari

你手上的电动车,开得顺不顺是一回事,但你有没有想过,用完的电池最后去哪了?它是被埋进土地?还是被拆成零件再利用?这个话题看起来很环保,但其实背后藏着一整条工业炼金术,而且还意外地有点酷。

电池的终点,不是终点

大多数人对电池的想象止步于爆炸新闻。什么手机起火、笔电自燃,或者“电动车撞了之后烧三天三夜”。但当一颗电池不再提供能量,它并不会直接送进垃圾场。相反地,它可能正走向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回炉再造。

以Li-Cycle(利赛克)这类公司为例,专门处理这些“退休”的锂电池。不管是十年前的Nokia老手机,还是一台退役的电动车电池包,都有机会在他们手上“变身”。这类公司已在多个国家布局,不只是在北美兴起,也逐渐影响到全球供应链。

工业级碎碎念:打碎才有未来

听起来有点暴力,但整个回收流程的核心真的就是“打碎”。Li-Cycle会把各种尺寸的电池,丢进一个充满特殊液体的大型工业粉碎机里。这液体不是为了耍科技感,而是为了安全——避免电池在碎的时候突然爆炸或走火。。。。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客户资料被黑,不是银行被骇,是你信错人了

上周末,星展银行(DBS)和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客户资料,被一家印刷供应商Toppan Next Tech(简称TNT)意外地送上了黑客的晚餐桌。这不是一部Netflix的剧情,而是现实中的勒索软件攻击,炸出了一锅金融行业最怕被碰的锅:客户资料外泄。

为什么重要

金融业最大的底线是什么?不是股价涨跌,也不是利差被压,而是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一旦客户觉得你连一张对账单都保不住,他干嘛还把钱放你这?这波攻击不是发生在银行内部系统,但影响直接打到银行的脸。

关键点

  • TNT被勒索软件攻击,攻击者疑似获取了DBS和中行客户的部分资料。
  • 涉及约8200名DBS客户,主要是证券(DBS Vickers)和Cashline贷款账户的客户。
  • 被泄资料包含姓名、地址和账户细节,但不包括密码、登录资料、身份证号或存款总额。
  • 受影响的文件时间落在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
  • DBS已暂停所有TNT的印刷工作,并启动增强监控措施。
  • 目前未发现任何客户资金被挪用的情况。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BMW的机器人舰队?仔细一看只有一只在搬货

这年头,AI类人机器人不只是科幻片专属,连你阿嬷在看新闻时都可能会听到这个词。最近,Figure AI 这家公司因为跟 BMW 合作的新闻红了。但等等,这合作到底是实打实的部署,还是只做做样子、拍拍影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来扒一扒。

为什么重要

AI 类人机器人一直被包装成未来制造业的终极劳动力,但一旦高层开始吹牛过头,就很容易变成科技版的诈骗。投资人追逐热点没问题,但如果判断失准,不小心买到的是PowerPoint公司(只有简报没有产品),那真的是哭笑不得。

关键点

  • Figure AI 宣布与 BMW 签订商业合作协议,说是“端到端生产操作”。但 BMW 讲法大不同:只有一台机器人,在非生产时间“练习”搬东西。
  • Figure 的 CEO Brett Adcock(布雷特·阿德科克)在 LinkedIn 上放话:“我们已经有一个舰队在运行。”实情是,这个舰队目前看起来像是只有一艘小船。
  • 目前这个机器人确实开始在生产时间内工作了,但任务非常单一:把金属零件搬到指定位置,接下来是由其他自动化设备接手焊接。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