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工作16小时?那你八成方法用错了

Japanese office worker slacking off, middle-aged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人很忙,却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一边在社群媒体上打卡打鸡血文,一边熬夜熬到秃头说自己在“拼命追梦”。听起来励志,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累”和“盲”写在脸上。问题是,不只是他们,你可能也在这个坑里,只是你还没意识到。

被神化的“努力”

你从小被灌输:只要够努力,总会有回报。但现实很常见的一幕是,有人拼命工作十年,薪水还停在原地;有人写部三流电子书,一晚赚的比上班族一年还多。差别不是努力的时间,而是方向跟策略。

很多人会说:“我刚开始,当然要拼命。”这听起来合理,但其实是陷阱。你拼命的,不一定是该做的事。就像玩RPG游戏,你冲错方向,练满99级都打不到boss。

时间不是问题,方法才是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每天工作16小时,而是用4小时做出16小时的成果。这不是鸡汤,是很多创作者和创业者真实的运作方式。他们懂得善用自己的“专注周期”,知道什么时候是做事的黄金时段,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给大脑喘息。。。。 继续阅读

你不是没时间,是想太多、动太少

每天滑着手机、想着要不要转职、想学投资、想开副业,但时间一晃半年过去,Excel表格还停在第一行,Udemy的课程永远卡在3%。你以为你在等一个“更适合的时机”,其实你只是陷在“越想越难,越拖越想放弃”的死循环里。

越做越简单,是因为你在打破心魔

人脑很妙,它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总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把一件事情想得特别复杂特别难,搞得你一动都不敢动。但只要你真的开始动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比如打开一个Notion页面、写下目标,心理压力就会立刻下降。

曾经有个朋友想写个人品牌的部落格,一直卡在“要不要用Medium还是WordPress”。结果纠结了三个月,连第一篇文章都没写。我受不了,直接帮他开了个Notion,告诉他先写了再说。结果他一个晚上写了五篇。

越想越困难,是因为你没有反馈

想象一件事时,你是封闭在自己的脑袋里,反复模拟、反复设想,然后反复否定。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正向回馈,只有越滚越大的焦虑。真正的解法,其实就是从“想”切换到“做”,因为做的过程会产生反馈。。。。 继续阅读

你越安静,越容易赚钱,也越不容易被坑

Woman mouth taped looking at camera

小时候我们总被教导要诚实,要分享,要有话直说。但长大之后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公开讨论。特别是在职场、人际、财富、感情这些高敏感度的领域,说得多,反而是灾难的开始。成年人的世界,靠的不是嘴快,而是“管得住”。

一、隐形资源别炫耀:关系、人脉、捷径

如果你今天通过关系解决了一件麻烦事,先别急着分享过程。别人看到的,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你的“后门”。

我曾听过一个同行抱怨,说他帮朋友打点好了某个审批,朋友转头就去朋友圈晒“有门路真好”。结果呢?主管知道了,把他连人带事都拉黑了。

人情是靠“守口如瓶”换来的。讲出去,不但没加分,反而是高调自曝。真正的聪明,是“会用,但不张扬”。

二、金钱不透明:收入、存款、投资门道

你赚多少,不需要交代。你有什么赚钱项目,也别逢人就讲。想靠炫富获得尊重,结果往往是反效果。

一位早期做DeFi项目的朋友,2021年那波牛市狠狠赚了一把。他太太开心之下和亲戚讲了数字,结果亲戚借钱、投资建议、八卦都来了。不到半年,朋友圈清了一半,关系也疏远了。。。。 继续阅读

KPI刷到怀疑人生?可能是你卡在了某个阶段

人生哪有那么多顿悟,更多的是慢慢松动的执念。很多人说自己卡关,说什么找不到方向、动力全无,感觉人生没戏了。但问题往往不在环境,而在脑袋里那套早就过期的“操作系统”。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内建的一套解释器,有人信命、有人整天喊躺平,有人拼命刷KPI赚钱但还是觉得空虚。这些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你所处的思维阶段,限制了你能看到的可能性。

一切从“螺旋动力学”说起

这不是什么新潮名词,而是一套很老派、但很有料的心理学理论,叫做 Spiral Dynamics(螺旋动力学)。提出者是 Clare W. Graves,一位心理学家,他发现人类的价值观其实是会随着生存条件和内在需求进化的。

这套模型后来也被 Don Beck 和 Ken Wilber 等人扩充整合,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版本。它描述的是,人类的心智结构会从单纯生存的阶段,逐渐进展到自我实现、整体观和系统思维。

重点是,这不是你背几个名词就能跳级的事情。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功课,没做完,你就只能卡在那里打转。。。。 继续阅读

用一张纸,打败分心怪兽:专注力提升的神级小技巧

Stressed worker struggling with multiple tasks at desk in bright office space during daytime

你有没有试过,手机一滑,结果整整一小时不知道自己干了啥?如果你常常在这种状态下醒来,那你可能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意识到:你根本还没准备好专注。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个处处是通知的年代,注意力被榨干得跟银行账户一样快。

很多人讲专注,讲得跟练气功一样高深,讲得那么玄乎,好像不关掉 WiFi 就没办法开始。但其实有个超简单的做法:在你专注的时候,旁边放一张纸,把那些想打断你注意力的鬼东西,全部写下来就好。没错,就是这么土法炼钢。这个方法听起来像幼儿园老师叫学生不要讲话,但对大脑真的有效。

为什么你会不断分心?

你以为你能多工处理,其实你只是在不断切换任务,而每次切换都会让效率变得更低。你要写报告,突然想到要查个股价,查完顺便看个 Telegram,接着就忘了刚刚写到哪。科学研究早就证实,大脑切换任务的时候,其实是在浪费注意力的燃料。

还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脑中突然冒出一些“好点子”或“待办事项”,你不马上做就会怕忘记,于是你就放下手边的正事去处理这些分心念头。结果是事情没做完,时间也被冲得七零八落。。。。 继续阅读

最贵的内耗,是你演太多戏

Adhd.

你有没有被这种话击中过:

“你活着时,没几个人真正在意你。你走了以后,也不会有太多人记得你。”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整个人愣住了。它像一把钝刀,割不开,却能一下一下磨掉你对世界的期待。听起来残酷,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别太把自己看得太重。

忙碌,是一种自我加戏

我们每天焦虑地卷来卷去,到头来才发现,很多所谓的“压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演出来的戏。没人真的天天盯着你表现得好不好,大多数人忙着顾自己的生活,根本没空惦记你。

“别人怎么看我”“我有没有被认可”这些执念,说白了就是精神内耗。累的根源,不是事多,而是心太吵。

如果你的焦虑是因为想讨好所有人,那真的没必要。人生中最重要的,是那几个真正懂你、挺你的人。点头之交,够礼貌就行,不必较真。

痛苦,有时是内心加工出来的

更扎心的是:我们很多的“痛苦”,其实不是现实带来的,而是情绪的二次创作。加班是现实,觉得自己委屈、没价值,是情绪的戏。

你之所以觉得撑不下去,不全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因为你在脑中上演了一部《我是全世界最惨》的独角戏。。。。 继续阅读

社会潜规则没教你,但它天天在收你学费

很多人努力一辈子,却还是困在原地,不是他们不够拼,而是走错了方向。最近和朋友闲聊时,我们谈到了现实社会中翻身的关键,不靠运气、不靠学历,靠的是认知升级与思维突围。很多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就是现实逻辑的另一种说法。真正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还相信规矩能赢天下。

不讲情,不代表无情:认清人性才能保命

多数创业失败者,都不是败在商业模式,而是败在人情债。太讲情的人做不成大事。你真心对人,人未必回你真心,反而觉得你好利用。这世界就是这样,老好人活得最累。

比如有些合伙人,兄弟一场,每次分红都优先让对方先拿,结果生意一有风吹草动,对方第一个跳船。情义这东西,一旦碰上利益,立马变质。

想上位的第一课,就是看破人性。讲义气的那套,留在武侠小说里就好。

胆子大于学历:市场不信文凭,只看结果

很多人毕业后拼命工作,想着按部就班慢慢升职。但现实是,升得快的,往往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敢赌的。很多做得出成绩的人,未必有华丽学历,第一桶金靠的往往是眼光和胆量。。。。 继续阅读

Notion太热闹,AnyType太孤僻?全职交易员的生产力工具真香选择

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人的生产力工具就像他们交往的对象,总是旧爱、新欢不断轮回,理由还非常正当:”以前那个太限制我发挥了,这个新认识的更适合我!” 我就是这样,从Notion跳槽到了AnyType。话说回来,从一个热门的团队协作神器转投一个相对冷门但主打自由与隐私的新宠儿,究竟是提升自我还是自讨苦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细品一下这场生产力工具界的”爱情转移”。

1. 协作功能:热闹的咖啡厅 vs. 私密的咖啡角

Notion之所以火爆到”人手一个账号”的程度,协作功能功不可没。想象一下,你坐在一个繁忙的咖啡厅里,隔壁桌的朋友、同事随时都能凑过来聊两句、帮你看下方案,热闹归热闹,效率也确实不错。但当你转向AnyType,情况就变成了你独自在私密的咖啡角——除非你主动邀请,否则没人能轻易打扰你。

对我这种全职交易的人来说,私密性远比热闹更重要,毕竟没人想在自己的交易记录被”群众围观”,AnyType的定位正合我意。但对于团队玩家来说,这可能就是个致命缺点——你把别人都挡在门外了,难道靠隔空传音协作?。。。 继续阅读

别再想太多了,你又不是在写剧本

Winter depression -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mental health woman sad comtemplative looking out the window alone.

前阵子在滑手机的时候,看到一句话直接让我愣住:你要是别人随口一句话就能影响你吃不好、睡不好,那你得有多脆弱?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真的对你做了什么,而是你自己太在意了。讲难听点,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

现代人活得累,其实不全是外界太吵,是你脑子太吵。什么“同事今天没回我讯息”、“朋友聚会没找我”、“主管讲我一句是不是讨厌我”……这些碎念通通都是精神内耗的典型症状。你脑子一天三百转,最后根本没发生什么事,只有你一个人内心小剧场已经演到第三季,连海报都想好了。

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三种类型,方便你检讨一下自己到底是哪种精神内耗患者。

第一类:在意无关紧要的人说了什么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某个根本不熟的网友留言酸你一句,结果你气到睡不着。或者亲戚在饭桌上说你“不像个男人”或“年纪不小了还不结婚”,你当场没说话,回家气个半死。

这些人对你人生有没有实质影响?基本没有。但你却给他们的话这么大的情绪权力,划算吗?这种状况常见于自尊感薄弱、又习惯讨好型人格的人。你不是真的在乎他们讲了什么,而是你太想被每个人都认同。。。。 继续阅读

别只盯着GDP了,2025年全球爽度报告告诉你真相

每次世界幸福指数报告出来,总会让人忍不住怀疑:幸福到底是啥玩意儿?别闹了,光是看看每年拿第一名的芬兰,我就很难相信「零下二十度坐在桑拿房里用树枝抽打自己」能代表全人类的幸福标杆。不过调侃归调侃,幸福感的确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2025年的世界幸福报告刚新鲜出炉,这份全球调查揭露了不少值得投资者和普通民众深思的现象。

北欧还是幸福界的”优等生”

提到幸福国家,芬兰这种传统北欧霸榜专业户就像是高考里的清北苗子,榜单前三基本没跑过。然而我一直想问芬兰朋友,你们在雪堆里喝伏特加、冰冻中跳湖,幸福真的不掺点夸张吗?当然,这背后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强大的社会安全网、完善的医疗体系和免费的高等教育,让芬兰人安心冒险尝试各种奇葩活动,而不用担心骨折后要花多少医疗费。

同样高居幸福榜单的还有荷兰、挪威和瑞士这些老牌「财富自由」选手。不是说金钱可以买到幸福,但不得不承认,有钱确实能帮你避开很多不幸福的麻烦事。

拉美:微笑与泪水共存的魔幻大陆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