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群上流传着各种「别再去日本了,会被地震震死」的警告,看起来就像你搭个廉航班机,目的地不是东京而是地狱。到底是媒体在危言耸听,还是日本真的快被震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可能震出历史记录的「南海海槽大地震」,看看它到底多严重,会不会影响你的旅游计划,甚至你的钱包。
地震是什么?巨型地震又是什么?
我们小时候上地理课都会背:日本在板块交界带,所以常有地震。这说法没错,但这次讨论的「南海海槽大地震」可不是你在东京饭店里感受到那种轻微晃一下的等级。
简单说,巨型地震(Megaquake)是指规模8.5级以上的地震。就像有个网红币一天涨了300%,你不是说它“表现好”,你是得怀疑它是不是吸毒。这种震级已经不是杯子摔破,是整栋楼都可能垮掉的等级。
全球这种地震平均每10到20年才会出现一次,而日本那个南海海槽,就是全世界最有机会出现这种等级的地方之一。根据日本官方研究,未来30年内发生的机率是80%。听起来就像是你买彩票中头奖的反向版,不是不可能,而是很可能。
什么是南海海槽?为什么那么危险?
南海海槽(Nankai Trough)是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底下一段约900公里长的海沟。这里是菲律宾海板块往欧亚板块底下硬挤的地方。这个动作不是今天才发生,是几百万年来一直在发生。
地壳压力不断累积,就像你每天把情绪压在心里,总有一天会爆发。而这种板块间的爆发,叫做「俯冲带型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威力超级大,爆发后不但会引起强震,还会带出大规模海啸。
别以为这是书上讲讲,日本过去真的被这种地震震过几次。像1946年、1854年这些年份都有纪录过类似规模的地震。
会多惨?真的要怕吗?
如果这次真的发生,日本专家预估可能会造成多达30万人死亡。不是我在吓你,是官方白纸黑字的估计。再来会有海啸,高达34公尺,大概就是一栋10层楼直接盖过来。
再讲点残酷现实:经济损失可能达到1.8兆美元。这数字是啥概念?大概是2022年中国全年GDP的1/7,或是直接把Apple跟Tesla打包买下来还找钱的等级。
重点是,这些震央附近不是什么无人小岛,而是包括大阪、京都、广岛这些观光客最爱去的地方。如果海啸来了,你不是买不到抹茶拿铁,是整座城市可能断水断电。
有没有征兆?可以预测吗?
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地震无法预测。这其实对,也不完全对。科学家确实无法告诉你下个星期三下午三点一定会震哪里多大,但他们可以长期估算风险。
比如这次南海海槽,日本政府其实早就拉警报了。2023年8月,这个区域才发生7.1级地震,官方第一次发出”未来可能9级”的预警。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老母鸡在叫,但通常老母鸡不会乱叫,牠是听到点什么。
那有没有什么迹象可以参考?有几个是科学圈常提的:
- 前震: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前有一些小地震,但问题是小震太常见了,事前你不知道哪一颗才是前兆。
- 动物异常反应:有些人说猫会乱叫、狗会逃跑,但这东西讲起来像都市传说。
- 地壳形变:科学家会看GPS资料,追踪地壳有没有在”憋气”。这部分确实是比较科学,但一样没办法当成准确预测工具。
我们这些外国人要紧张吗?
先讲结论:你如果是住在台湾、新加坡或马来西亚,地震本身不会直接打到你家。但别高兴太早,但影响绝对躲不掉。
首先是航班。如果你刚好要飞大阪,机场可能临时关闭。再来是供应链,如果你靠日本的汽车零件、电子设备,那可能断货或涨价。最后是心理层面,股市很有可能出现短期恐慌波动,特别是跟日本市场相关的资产。
举个例子,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日经指数在短短几天内就大跌超过15%。你手上有东证ETF或日系企业ADR的朋友,可能要提早想想怎么避险。
那我还要去日本玩吗?
这是最多人问的问题,尤其是廉航票都抢好了还取消不是心很痛?
但老实说,短期内去日本,风险还是在可控范围。毕竟日本不是菲律宾那种地震来就只能认命的地方,人家投资了超多在灾害预警系统、抗震建筑、教育演练。
而且旅游本身就有风险。你可能在京都吃拉面吃太辣进医院,也可能在台中被Uber司机放生在交流道。换句话说,你不是去跳伞,只是换个地方晃晃,只要做好心理准备、注意官方预警,其实没那么可怕。
小结
这世界哪有什么绝对安全。你担心日本地震,但你知道前阵子日本有间高级温泉旅馆居然因为漏做耐震补强,直接被勒令停业?
重点不是你怕不怕,而是你有没有准备好。如果你是投资人,现在可以开始关注哪些日本企业对震灾有抵抗力;如果你是旅客,那就查好避难所、带好应急包。
恐惧不能绑架你的决定,但天真也不能成为你行动的理由。该做的准备要做,旅行可以照样去,但脑袋得一起打包带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