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的 Vision Pro,当年可是像神一样降临。结果一年后,许多买家感受到的,不是未来,而是脖子痛、钱包空,还有无尽的后悔。
为什么重要
这不是普通的3C产品退烧案例,而是苹果继 iPhone 后最受期待的大作。若 Vision Pro 都无法撑起所谓的「空间运算时代」,那整个 AR/VR 行业的未来可能要重新画蓝图了。对投资人、开发者和内容产业来说,这是一场不容忽视的现实检验。
关键点
- 设备售价高达 3500 美元,用户使用率却极低,有人一年只戴过四次。
- 多数用户反映设备太重,戴半小时脖子就酸,根本无法长时间使用。
- 应用生态尚未成熟,缺乏足够杀手级应用让人愿意每天戴上。
- 公共场合佩戴尴尬,路人反应冷漠甚至嘲讽,影响使用体验。
- 二手市场价格腰斩,有用户亏本近半转售,只为止血离场。
- 即使是苹果铁粉,也开始质疑这是否真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换个角度看产业
Vision Pro 的滑铁卢,并不只是苹果的问题,而是整个 XR(扩增实境与虚拟现实)行业的警讯。尽管 Meta、HTC 等厂商也投入大量资源,但市场始终没能突破「玩具感」的标签。真正的问题是,一般人日常到底有没有这个需求?你愿意每天像机器人一样戴上一个大头罩吗?
他们怎么说
“我可能只用过四次。”——Dustin Fox(房地产经纪人)
“60 分钟后你就只想把它扔了。”——Tovia Goldstein(纽约用户)
“它占掉我随身行李一半空间。”——Anshel Sag(科技分析师)
言外之意
Vision Pro 可能没错,只是时间点错了。它像是十年前的 Google Glass,技术前卫,但社会心理还没准备好。如果你是开发者或创业者,这提醒你不要只盯着技术力,也要理解使用场景与文化接受度的节奏。科技走得太快,不一定是优势,反而可能被市场用脚投票教训。
下一步
苹果下一步会怎么走?会降价清库存,还是等 Vision Pro 2 用更轻便的硬体重新出发?对企业用户、教育市场或医疗场景是否有别种可能性?也许吧。但若消费端都不愿意戴,开发者就没动力开发,最终就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是创业时常见的「平台空转陷阱」。
结语
Vision Pro 给我们的最大提醒是:科技炫不等于市场需要。与其一窝蜂追逐元宇宙,不如回头想清楚人们每天到底愿意多花多少时间,把头塞进一个盒子里。愿下一个版本别再只是在发烧友之间流传,而是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