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工作16小时?那你八成方法用错了

Japanese office worker slacking off, middle-aged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总有人很忙,却好像一直在原地踏步?一边在社群媒体上打卡打鸡血文,一边熬夜熬到秃头说自己在“拼命追梦”。听起来励志,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累”和“盲”写在脸上。问题是,不只是他们,你可能也在这个坑里,只是你还没意识到。

被神化的“努力”

你从小被灌输:只要够努力,总会有回报。但现实很常见的一幕是,有人拼命工作十年,薪水还停在原地;有人写部三流电子书,一晚赚的比上班族一年还多。差别不是努力的时间,而是方向跟策略。

很多人会说:“我刚开始,当然要拼命。”这听起来合理,但其实是陷阱。你拼命的,不一定是该做的事。就像玩RPG游戏,你冲错方向,练满99级都打不到boss。

时间不是问题,方法才是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每天工作16小时,而是用4小时做出16小时的成果。这不是鸡汤,是很多创作者和创业者真实的运作方式。他们懂得善用自己的“专注周期”,知道什么时候是做事的黄金时段,什么时候该停下来给大脑喘息。。。。 继续阅读

巴菲特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别急着买、别幻想AI、别碰烂币

2025年5月,这位股神在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年度股东大会上正式宣布卸任CEO职务,把接力棒交给Greg Abel。这场被戏称为“最后的股东会”并没有飙泪桥段,反而像是一次投资界的期末考。巴菲特没有赘述过去的辉煌,而是继续用他的方式讲了满满两小时“干货”,从全球贸易、AI、保险、到美股估值,再次展现他的独门思维方式。

波克夏的下一任:不是接班,而是接烫手山芋?

Greg Abel在投资圈外并不算显眼。他从MidAmerican Energy打拼上来,对电力和基础建设很熟。问题在于,接手的不只是一家市值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控股公司,更是一种无法复制的文化资产。

巴菲特的打法,是靠极度理性、超级耐心、以及常人做不到的资本纪律建立的。你可以复制他买股票,但你能复制他50年不换仓、不干预、只在大机会时重锤出手的心态吗?Abel要面对的,是一个比资产负债表更难管的东西:市场对神话的期待。

投资逻辑:机会少,不代表钱不多

。。。 继续阅读

苹果开放外链:App Store的高墙被法院推倒了?

这次苹果真的是被拖着走。在Epic Games(史诗游戏)长达数年的诉讼攻防战后,美国法院终于硬起来,狠狠给了苹果一巴掌:你不准再挡开发者引导用户去外部付款了。于是,苹果悄悄地,甚至有点不甘愿地,更新了美国区App Store的审查指南。

为什么重要

这不仅是开发者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刻,更可能是“苹果税”30%神话开始松动的转捩点。过去,苹果垄断了iOS上所有交易的通道,谁敢跳过App内购,分分钟就被下架。而现在,至少在美国区,这道墙开始松动了。

关键点

  • 苹果在美国区更新App Store指南,允许App加入外部链接与按钮,无需额外申请权限(entitlement)。
  • 新规则适用于NFT展示、订阅、虚拟商品等所有场景。
  • 过去的“不得引导用户使用App外支付方式”条款,对美国区不再适用。
  • 法官Yvonne Gonzalez Rogers裁定苹果“蓄意违抗裁决”,法院强制要求改规则。
  • 苹果原本想对外链购买抽成27%,但法院并不买账。
。。。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苹果又买自家股票,值不值得你也跟?

苹果刚刚宣布,要再花1000亿美元回购自家股票,并且把季度股息提高4%,每股发0.26美元。表面看这是股东福利,但背后其实透露出几个关键讯号,值得散户仔细咀嚼。

为什么值得关注

面对“解放日”关税等政治风险,苹果的股价从2024年底的高点259美元大跌,直到现在都还没完全回温。在这样的时间点大手笔回购,很可能代表苹果自己都觉得这价格“便宜”。而对投资人来说,这可能是“低买”的一个间接信号。

关键点

  • 苹果将进行10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 每股股息提升4%,从0.25美元增加到0.26美元
  • Q2财报营收为954亿美元,虽未创历史新高但高于市场预期
  • 苹果股价目前低于2024年12月的高点259美元
  • 回购以较低价执行,有助提升每股盈余(EPS)

放大看局势

这不是苹果第一次这样操作。去年5月,他们也宣布了1100亿美元的回购,并同步提高股息。当股价低迷时选择大规模回购,基本等同公司在说:“我们股票被低估了”。所以,长期投资人该不会比库克(Tim。。。 继续阅读

你不是没时间,是想太多、动太少

每天滑着手机、想着要不要转职、想学投资、想开副业,但时间一晃半年过去,Excel表格还停在第一行,Udemy的课程永远卡在3%。你以为你在等一个“更适合的时机”,其实你只是陷在“越想越难,越拖越想放弃”的死循环里。

越做越简单,是因为你在打破心魔

人脑很妙,它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总会自动启动保护机制,把一件事情想得特别复杂特别难,搞得你一动都不敢动。但只要你真的开始动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比如打开一个Notion页面、写下目标,心理压力就会立刻下降。

曾经有个朋友想写个人品牌的部落格,一直卡在“要不要用Medium还是WordPress”。结果纠结了三个月,连第一篇文章都没写。我受不了,直接帮他开了个Notion,告诉他先写了再说。结果他一个晚上写了五篇。

越想越困难,是因为你没有反馈

想象一件事时,你是封闭在自己的脑袋里,反复模拟、反复设想,然后反复否定。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正向回馈,只有越滚越大的焦虑。真正的解法,其实就是从“想”切换到“做”,因为做的过程会产生反馈。。。。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别再问要不要换EV了,这已经不是“趋势”,是生存指南

2025年刚过一个季度,新加坡街头的汽车已经悄悄换了样貌。没有引擎声、不再冒黑烟的电动车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如果你今年还在考虑买车,别说你没被这股趋势影响过。除了电动化,车子也在悄悄变成像手机一样的东西,装软件、自动更新、还能边开边升级。

为什么重要

新加坡汽车市场是整个东南亚电动车转型的一个缩影,政策和市场都在联手推动转型。40%的新车注册是EV,这不是环保口号,而是资本和技术在方向盘背后的真实下注。

关键点

  • 2025年Q1,电动车占新车注册量40.2%,创历史新高。
  • 2023年是18.1%,2024年跳升至33.6%。这个趋势不是反弹,是彻底转向。
  • 混合动力(Hybrid)和轻度混合(Mild Hybrid)车型仍在增长,因为它们在技术与成本之间取得了不错的平衡。
  • 从2025年1月起,新加坡已禁止销售新柴油车。
  • 到2030年,只允许电动、混合动力和氢能源车注册。
  • 软件定义汽车(Software-defined
。。。 继续阅读

你越安静,越容易赚钱,也越不容易被坑

Woman mouth taped looking at camera

小时候我们总被教导要诚实,要分享,要有话直说。但长大之后才明白: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公开讨论。特别是在职场、人际、财富、感情这些高敏感度的领域,说得多,反而是灾难的开始。成年人的世界,靠的不是嘴快,而是“管得住”。

一、隐形资源别炫耀:关系、人脉、捷径

如果你今天通过关系解决了一件麻烦事,先别急着分享过程。别人看到的,不是你的本事,而是你的“后门”。

我曾听过一个同行抱怨,说他帮朋友打点好了某个审批,朋友转头就去朋友圈晒“有门路真好”。结果呢?主管知道了,把他连人带事都拉黑了。

人情是靠“守口如瓶”换来的。讲出去,不但没加分,反而是高调自曝。真正的聪明,是“会用,但不张扬”。

二、金钱不透明:收入、存款、投资门道

你赚多少,不需要交代。你有什么赚钱项目,也别逢人就讲。想靠炫富获得尊重,结果往往是反效果。

一位早期做DeFi项目的朋友,2021年那波牛市狠狠赚了一把。他太太开心之下和亲戚讲了数字,结果亲戚借钱、投资建议、八卦都来了。不到半年,朋友圈清了一半,关系也疏远了。。。。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丰田和Waymo的自动驾驶量产野心

丰田和Waymo要搞大事了,这次不是写PPT,而是真的要让自动驾驶进到你家车库。两家公司刚刚宣布,达成初步合作协议,要把Waymo的自动驾驶技术带到丰田的车辆里,重点不是搞Robotaxi,而是你和我这种普通人开的车。这个合作可能会让自动驾驶第一次真正从测试场景走进大众市场。

为什么这事值得关注

Waymo(Alphabet旗下)是目前全美最活跃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平均每周执行超过25万次行程。而丰田是全球最会卖车的传统车厂,安全系统Toyota Safety Sense(TSS)已经铺到全球。这两家合体,信号很清楚:自动驾驶正准备从试验田走向量产。

关键看点

  • 合作重点不是Robotaxi,而是个人拥有车辆(POVs)
  • Woven by Toyota将负责技术整合,是丰田旗下的出行科技子公司
  • Waymo的自动驾驶系统事故率比人类驾驶低81%(按伤害事故统计)
  • 丰田TSS目标是”人人都用得起的主动安全技术”
  • 双方强调以”安全”为核心,而非速度或炫技
。。。 继续阅读

马来西亚华人要痛苦了?免签潮背后的真实危机

最近马来西亚媒体《星洲日报》和《中国报》炸开了锅,大标题警告:中国游客低价抢摊,马来西亚华人要小心了。有人觉得夸张,有人开始紧张,但如果你认真看完这波趋势,你会发现:这次,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免签放开的后果,不是来旅游那么简单

先把幻想收起来。90天免签政策,表面上是为了促进旅游,但现实是大批中国人借机到马来西亚找吃找生活。尤其在当前中国经济低迷、内卷无解的背景下,出来的人心态早已和十几年前移民潮不同,不是带钱投资,而是单纯地找机会活下去。

这群人带着什么?低价竞争、极强的生存欲望,还有对当地规则的漠视。尤其在自由市场如马来西亚,短期内极可能直接把各行各业价格打到失控,华人圈首当其冲。而马来西亚,正站在这场大潮的第一线。

马来西亚华人,处境只会更尴尬

很多马来西亚华人习惯了以本地优势做生意,但在面对一批什么都敢干、什么价格都敢开的对手时,很快会发现:原有的模式不再吃香。

举个例子,过去餐饮、旅游、零售业,本地华人靠品质、靠关系网稳稳吃饭。但当大量中国小商贩以远低于行情的价格抢市场时(而且不怕低利润甚至亏损换市场份额时),本地华人要么卷入同样的恶性价格战,要么只能关门大吉。。。。 继续阅读

KPI刷到怀疑人生?可能是你卡在了某个阶段

人生哪有那么多顿悟,更多的是慢慢松动的执念。很多人说自己卡关,说什么找不到方向、动力全无,感觉人生没戏了。但问题往往不在环境,而在脑袋里那套早就过期的“操作系统”。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其实是内建的一套解释器,有人信命、有人整天喊躺平,有人拼命刷KPI赚钱但还是觉得空虚。这些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你所处的思维阶段,限制了你能看到的可能性。

一切从“螺旋动力学”说起

这不是什么新潮名词,而是一套很老派、但很有料的心理学理论,叫做 Spiral Dynamics(螺旋动力学)。提出者是 Clare W. Graves,一位心理学家,他发现人类的价值观其实是会随着生存条件和内在需求进化的。

这套模型后来也被 Don Beck 和 Ken Wilber 等人扩充整合,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整版本。它描述的是,人类的心智结构会从单纯生存的阶段,逐渐进展到自我实现、整体观和系统思维。

重点是,这不是你背几个名词就能跳级的事情。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功课,没做完,你就只能卡在那里打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