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简报] Google 的 AlphaEvolve:数学家要失业,写程式的更惨

Google 又扔出一个 AI 核弹,名字叫 AlphaEvolve。它不只会写代码、解数学题、优化硬件架构,还能训练自己,像是在玩 AI 版的宝可梦进化。背后逻辑简单直接:Google 要告诉大家,它依然是 AI 世界的扛把子,不打算轻易把舞台让给 OpenAI。

为什么这很关键

这不只是一个模型更强的故事,而是 AI 正在从模仿人类,走向超越人类的里程碑。AlphaEvolve 展现的,是机器自行创造新算法、解构旧知识、优化系统的能力,这种能力未来可能彻底重塑科技、教育和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底层逻辑。

关键点

  • AlphaEvolve 是 Google 推出的代码超优化代理,由 Gemini LLM 组合驱动:Gemini Flash 负责快速试错,Gemini Pro 提供深度优化方案
  • 它已成功优化 Google 内部的 Borg 系统,为 Google Cloud 省下 0.7% 成本
  • 改写了 1969 年的 Strassen 算法,将复数 4×4 矩阵乘法从 49 次减少为 48
。。。 继续阅读

微软裁员启示录:原来工程师也能被优化掉

5月中旬,微软又一次把裁员这件事搞得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公司在华盛顿州总部大刀阔斧地砍人,其中最让人意外的,是连搞核心技术的工程师都没逃过。你没看错,连写代码的铁饭碗都不铁了。在AI开始写代码的时代,程序员也开始被程序员优化,这剧情连黑镜都不敢这样拍。

谁被砍了?软件工程师和管理层一起躺枪

根据华盛顿州的官方数据,这次被裁的员工中,有超过40%是软件工程岗位。过去大家觉得搞技术的至少还能躲在后排,但现在连后排都没了。更讽刺的是,有些人还是在负责微软Python优化项目(Faster CPython)团队里的,属于那种一看简历就觉得稳如老狗的角色。

产品与项目管理类岗位也没能幸免,约600人被裁,占华盛顿州整体裁员数的30%。而且还有人透露说,甚至有参与AI相关项目的中层管理者也被请去喝咖啡。这波裁员真的不是随便砍,而是精准打击,连AI团队的人都逃不了。

微软在想什么?少数人写更多代码,最好没人管

微软给出的理由是要“精简管理层级”。看起来像是组织效率问题,但再深一点你会发现,公司其实在说:我不需要那么多人了。根据CEO纳德拉(Satya。。。 继续阅读

马斯克这次不是吹牛,人形机器人真要上班了

跳舞的机器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上岗干活的,恐怕不多。最近,马斯克又一次把全世界的目光拉回到他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身上,在股东大会上直接安排了一场芭蕾舞表演,甩出一记技术嘲讽。这不是炫技,这是「开战」:告诉你我不是靠遥控,而是靠AI自己学会跳舞。


相比之下,另一家来自中国杭州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就显得像在跳广场舞。虽然动作频频出圈,视频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很多细节一拆解,滤镜之下的真实就耐人寻味了。

谁才是真正的“干活型选手”?

算力决定下限,场景决定上限

特斯拉的机器人不是靠概念吃饭。它背后的支撑,是马斯克近几年花巨资堆出来的超级计算中心。目前已有超过10万颗英伟达H100芯片在线训练,最新的Cortex。。。 继续阅读

传统营养师 vs 现代营养师:你到底该听谁的?

Selection of healthy food. Superfoods, various fruits and assorted berries, nuts and seeds.

你有没有发现一件怪事?当你问医生或营养师,猪油能不能吃、玉米健不健康、生酮是不是智商税,得到的答案可能天差地别。有人说猪油是天然宝藏,有人却把它当成心脏杀手;有人推崇生酮控制血糖,有人却喊着小心肾坏掉。其实不是营养学疯了,而是你刚好遇上了两个互不买单的阵营:传统派和现代派。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这两派的根本分歧,看看他们为什么吵成这样,还有,你到底应该听谁的。

营养学的“分裂”从哪里开始?

先说重点: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三样东西变了——科学、文化,还有消费者需求。

传统派营养师大多依据国家指南,比如美式食物金字塔。背后逻辑简单明了:人类要吃够营养、不要摄取过多脂肪,最好三餐均衡。

现代派营养师则不太吃这套。他们强调个体差异、代谢健康、炎症控制,动不动就谈基因检测、肠道菌群、葡萄糖监测。

不是说谁更高级,而是立足点不同:传统派追求“群体最安全”;现代派主打“个人最优化”。目的不同,手段自然也不同。

三大关键食物争议点

。。。 继续阅读

Tom Lee 又来喊底,这次该信他了吗?

美国股市最近这波回调,把不少人吓得直接躺平不看盘。但每次市场一跌,就有人高喊末日将至,也有人默默捡便宜。这次,Tom Lee(Fundstrat联合创办人)又跳出来说:底到了,7万亿美元现金随时准备进场。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狂,是不是又在画大饼?还是他真的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信号?不如我们来拆一拆。

市场底部出现的蛛丝马迹

先看几个技术面信号。最近美国大盘指数已收复超一半跌幅,而根据历史经验,这种反弹之后再创新低的几率非常小。

再来是市场广度明显改善。简单说,就是上涨的股票变多了,不再是靠一两只巨头在苦撑。特别是近期出现了“两天内90%成分股上涨”的强势信号,通常出现在牛市初期。

最后是高收益债市场(High Yield Bonds)。这是风险偏好最高的债市之一,通常会领先股市反转。这一轮它开始反弹,说明最恐慌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

股市不会等你看懂新闻才涨

很多人会说,现在消息这么乱,关税战、经济数据都烂透了,怎么买得下手?但问题是:股市本来就不是“等你看懂才动”的系统,它是交易未来预期的机器。。。。 继续阅读

任天堂这波操作,把实体游戏玩到快下架了!

任天堂最近推出的「钥匙卡」(Key Card)功能,乍看之下像是扩充玩家选择,实际上却可能是压扁实体游戏片最后一口气的狠招。以前我们担心光碟刮伤、卡带不见,现在要担心的是:你买的实体游戏,根本没有游戏内容。

过去实体卡带的最大优势是什么?插上就能玩、断网也能跑、收藏还能摆着炫耀。而现在,你手上的钥匙卡,实际只是个“解锁器”,不连网,卡再漂亮也没用。

游戏变贵,不只是游戏贵

游戏越来越贵已经不算新闻。从 60 美元守了二十年的黄金定价,到《NBA 2K21》将 PS5 世代价格抬高到 70 美元,再到 Switch 2 直接喊出 80 美元的天价,理由永远都是「为了更优质的体验」。但我们都明白,涨价从来都不会是为了玩家。

而且这波涨价不只任天堂。微软、索尼纷纷跟进,连订阅服务也一路涨。以前买主机是投资,现在买主机是送钱。你早买贵,晚买更贵,「早买享受、晚买折扣」这句话已经被彻底打脸。

钥匙卡是啥?能吃吗?

钥匙卡,说白了就是一张“空壳”卡带。插入主机后,它认证你买了游戏,然后你要自己上网下载全部内容。最夸张的是:玩的时候还得插着它,不然没办法启动游戏。。。。 继续阅读

这季 Sea 的财报太香了,让做空的人集体失眠

如果你最近打算砸钱买成长股,Sea Limited(NYSE: SE)这个名字你大概绕不过。这家公司从电商、游戏到数位金融全包了,还真不是打酱油的。今年第一季,他们又交出一份比大多数人预期更猛的财报。问题是,这个猛,是昙花一现还是回到成长期的起跑线?我觉得可以来深聊一下。

财报重点速览

Sea 第一季营收年增将近三成,来到 48 亿美金,虽然略低于市场预期,但净利却大逆转,赚了 4 亿多美金。三大事业体 Shopee、Monee(前称 SeaMoney)、Garena 全线发力。

特别是 Shopee,转亏为盈,调整后 EBITDA 写下新高纪录(2.64 亿美元);Monee 的贷款业务成长稳健;Garena 则靠 Free Fire 携手 NARUTO(火影忍者)逆转气势,成功吸粉。

Shopee:从烧钱机器变印钞机?

Shopee 本季营收 35 亿美金,年增 28%。GMV(总交易额)和订单数都亮眼,但最关键的是,调整后 EBITDA 终于转正。这台曾经的烧钱机器,如今靠广告赚得风生水起,广告收入年增超过五成,占东南亚订单的两成。。。。 继续阅读

别再被新闻标题割韭菜:中美协议的背后游戏

“中美签署重大协议!”你一看到这样的标题,手是不是已经在点券商APP了?是不是还在飞快计算这波能赚多少?等等,这种熟悉的剧本我们是不是看太多次了?你真以为金融市场会这么好心送你一次稳赚的机会?我赌你上次这么想,结果还在解套的路上。

这篇文章不谈空泛分析,直接拆解这种新闻背后的潜台词,还有那些你必须要练成的识破技能。

别急,利好新闻不等于利多机会

每次看到“协议达成”、“重磅突破”这些字眼,市场总会来一波短线高潮。问题是,高潮之后呢?像打了激素的鸡,跳一下,落下来更快。你以为搭上顺风车,其实可能只是当了搬运砖头的苦力,给别人接盘。

回头看历史,协议的名头响,问题解决了吗?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听过吧?日元升值,最后换来的是泡沫破裂和股市大崩盘。再看近几十年,中美也不是第一次“握手言和”,每次都说“解决分歧”,但矛盾从没少过。

所以看到大标题,不要立刻跳进去。先问自己:新闻讲了什么?没讲什么?真正赚钱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没说出来”的地方。。。。 继续阅读

自由不是有钱,而是敢不花钱

How frugal living and budgeting lead to financial freedom,with free copy space

你有没有遇过这种人:账户上多的是零,生活却朴素得像学生时代?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他们抠门,甚至看不懂他们为啥不去享受生活。但有时候,真正的反常,其实隐藏着深层逻辑。其实是他们对自由的理解,与你我不同。我想聊聊:为什么资产翻倍的人,反而会越活越简朴?这不只是节俭,也不只是心理习惯,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财富不是免费午餐:副作用太真实了

有钱能让你买到很多东西,但它也会悄悄改变你的心态和生活结构。首先是生活方式膨胀,一旦开始住大房子、开豪车、穿名牌,你就像跳上了高速转盘,下不来了。

生活成本高了,就得维持高收入,哪怕你本来已经财务自由了。这种状况其实就是被“财富养成的生活”绑架了,听起来讽刺,但很普遍。

再来就是心理脆弱感。你一旦习惯了高成本的舒适,就会对“降级”过敏。曾经能吃得香的泡面,现在看着都觉得寒酸。幸福阈值被抬太高,就很难回头。

控制生活方式的通胀,反而更有掌控感

不是说赚钱不能花,而是支出跟收入一样要有纪律。我的经验是:收入越高,支出比例应该越低。不是压抑消费,而是让自己始终有余裕。。。。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Intel出事不是新闻,补丁没用才是新闻

最近Intel推出0x12F更新,原本以为能终结13、14代K系列处理器的不稳定灾情,结果发现——欸没救欸

Intel自己出来打脸先前主推的Baseline Profile,还说这个设定档根本不是给高阶主板用的。更猛的是,很多主板厂照单全收乱套一通,现在稳定性还是鬼打墙。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关注

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技术误会,而是牵扯到Intel整个产品设计与合作伙伴沟通的体系问题。13、14代处理器是目前高阶用户、重度玩家与创作者的主力,如果连稳定性都无法保障,那整个高性能平台还能信吗?

关键点整理

  • Intel不再建议使用”Intel Baseline Profile”,因为主板厂的套用方式出现偏差。
  • 官方推荐的是”Intel Default Settings”,这才是真正针对稳定性优化的参数组合。
  • 部分主板厂混用了电源供应参考值,导致BIOS设定错乱,ICCMax等电流参数无上限。
  • Intel强调ICCMax建议最高不超过400A,但Baseline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