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OTA固件升级

以前我们买车,大概就像买一台冰箱:一旦交车完就尘埃落定,接下来几年也不会期待它还能进化什么。想要新功能?请换新车。不过这一切在特斯拉出现之后彻底翻转,它把手机界常见的 OTA(Over-the-Air)更新机制直接搬上了四个轮子的机器。

一开始大家也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更新个什么自动雨刷、UI界面?但真正体现这个设计厉害的,是有一位车主在论坛上分享:他买了一辆两年前的二手Model 3,本来以为就是勉强用用,结果开起来竟然和最新款的Model Y几乎没差,界面顺滑、功能齐全,甚至某些驾驶辅助功能还比他朋友的更新。他特地查了一下,发现车子几天前刚完成最新固件更新,瞬间变身“新车”,简直像汽车界的iOS系统升级一样。

特斯拉的固件更新有多频繁?

先讲结论:基本上只要车主愿意接上WiFi,特斯拉几乎每两周就会推一次更新。我透过 Teslamate 这个第三方记录工具整理出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节奏。当然,特斯拉不是每次更新都搞得跟苹果发布会一样铺天盖地,它的做法比较像是。。。 继续阅读

什么2200MPa超强钢、HAD智驾?这些小米话术你最好别全信

要讲最近最有娱乐性的产业剧,非小米造车莫属。别的不说,他们营销团队真的太会玩,一波又一波的花式宣传让人眼花撩乱,有些甚至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在看车展还是在看段子合集。

尤其是当他们开始说“百公里加速不含起步时间”、2200MPa 超强钢、纸巾盒是车规级,但车载芯片是消费级时,我开始认真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内测一个全新维度的文案引擎。

不是你理解错,是他们话术真的很精

我们来拆几个经典话术。比如“百公里加速不含起步时间”这种说法,听起来好像很猛,但真正稍微接触过一点车评或动力学的朋友都知道,百公里加速,国际通用定义是从 0km/h 开始测,也就是完全静止状态。你现在告诉我起步那段不算,那到底是几公里开始测的?3?5?这就像你去考多益(TOEIC)听力,结果监考官跟你说前面两题太简单所以不算分。

这套说法最早是在 SU7 Ultra 的发布中看到的,当时小米宣称零百加速只要 1.98 秒,不过旁边悄悄写了“不含起步时间”。不少人以为是“惯性起步”或“滚动起步”,其实官方并没有明说测试方式,只是把一个相对好看的数据放大说。这种策略就像你去夜市买一条“自称原价三千”的牛仔裤,标签上印着“现折。。。 继续阅读

AC慢慢充、DC爽爽快:开电车前你该知道的现实版物理课

每次聊到电动车,旁边一定会有亲戚跳出来说:我朋友的表哥听说谁谁谁插着延长线充电,然后房子烧掉了。虽然这听起来像是八点档剧情,但老实说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担心——因为充电这件事,本身确实涉及一些你可能没听过的数字,搞错了就麻烦大了。

今天这篇就来一套电动车“用电常识合集”,不卖弄术语,只讲实在的,尤其是你如果在新加坡,或者哪怕以后考虑买电动车,这些都得懂,不然真的容易踩雷。

基本电学单位懒人包

首先,电动车的电量单位用的是“度”,1度电等于1kWh(千瓦时)。不要把它当作啥复杂单位,其实就可以当作“油箱容量”来看。像特斯拉 Model 3 的电池容量是60度,意思就是满电可以储存60度电。

那电压(V)跟电流(A)又是什么鬼?新加坡家用电压通常是230~240V。电流如果用一般三孔插座,那极限大概是13A,再高就危险了。

如果你是那种家里随手用延长线的人,注意了:有些延长线的承载能力只有2000W。换算一下就是2000W。。。 继续阅读

[新闻简报] 没有司机的交车服务来了,这下连业务都要失业?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功能,终于走到一个新的分水岭——不是用来接送人,而是自己开着车,把车送到买家家门口。这次不是Robotaxi那种上有一堆限制、下有安全员盯场的测试,而是真真正正一台没人、没远控的Model Y,从德州工厂一路上路,开进买家家车道。这不是好莱坞特效,这是2025年的现实。

为什么重要

这不只是特斯拉的新花样,而是标志着整个汽车产业正滑向另一个维度。以前讲FSD(Full Self Driving)都像在卖梦,现在,它开着一台刚出厂的新车跑了30分钟、高速飙到72英里/小时、完全没人干预,那可是真本事。

关键点

  • 车里没有安全员,也没有人远端接管,整个过程无人参与。
  • 这是一次物流性质的行程,不是接送乘客,避开了许多监管红线。
  • 最重要的是,这趟交车比原计划还早一天完成,显示系统稳定性已达商用门槛。
  • 当前Robotaxi服务仍受限于地理围栏(地理限制),但这次送车完全突破封锁线。
  • 官方还放出整段交付影片,从停车场开到住家车道,全程实录。
。。。 继续阅读

Robotaxi来了,你还在担心油价?人家车已经去上班了

如果你现在还觉得特斯拉只是个电动车品牌,那你可能就像2010年还以为Netflix只会寄DVD,或是2021年还在用Zoom只是开会的人一样,眼看着浪潮来却还在沙滩上喝可乐。接下来这件事,可能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彻底被改写的分水岭:Robotaxi。

特斯拉的Robotaxi不是出租车,而是平台革命

先把Robotaxi想像成自动驾驶出租车,其实有点低估它了。这东西不是来抢Uber饭碗的,而是连锅端那种。2024年6月,特斯拉将在德州奥斯汀推出一小队Robotaxi,只有10到20辆Model Y,但重点不是数量,而是验证模式。

这批车将配备最新的 “Unsupervised Full Self Drive”,也就是无人监督的全自动驾驶技术。简单说,就是你可以让AI自己开车,不用你坐在旁边紧盯着,它也知道去哪、怎么开。虽然一开始会有后台人工监控,也限定在小范围地理围栏内活动,但本质上是让人类第一次从驾驶这件事里退居幕后。。。。 继续阅读

比亚迪卖车很猛?现金流一拆,全是幻觉

2024年第四季,比亚迪(BYD)风光登顶,拿下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的位置,把特斯拉(Tesla)挤到一边。听起来像是中国品牌大胜资本主义代表的励志故事?先别急着鼓掌。账面漂亮,不代表口袋真有钱。这篇文章就来揭开比亚迪财务的真面目,也顺便聊聊为什么一些聪明的钱,最近选择了默默离场。

表面风光的销量神话

比亚迪的车确实卖得不错,尤其在中国市场几乎是横扫千军,什么宋、汉、秦,名字都像武将一样气势汹汹。但销量高,不代表赚钱多。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游戏。

拿特斯拉来对比更有意思。特斯拉过去几年在全球电动车市场呼风唤雨,自由现金流累积到161亿美元。比亚迪也不差,有139亿,乍一看两个都很稳。但当你认真扒一扒这些数字是怎么来的,故事就不一样了。

现金流的魔术:比亚迪是怎么做出来的?

账上现金多,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弄出来。比亚迪这边,用的是延迟付款这招,也就是拉长应付账款的时间,俗称拖供应商的货款。

具体来说,比亚迪平均要163天才会付钱给供应商,也就是五个多月买你货还不一定还你钱。对比特斯拉,只拖个60到75天,算是江湖道义的正常水平。。。。 继续阅读

马斯克又开大,特斯拉暴跌14%谁在偷偷出货?

特斯拉最近的股价表现,说实话,就跟坐云霄飞车一样刺激。 短短几天内,股价跌了超过20%,单日还暴跌14%,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可能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从高空俯冲到让人怀疑人生的谷底。

简单讲,就是马斯克和特朗普最近的“政治大戏”演太大,加上市场神经本来就绷得紧,特斯拉直接成了出气筒。

情绪市的教科书案例

先来看个细节。5月30日那天,New York Times突然爆料马斯克疑似吸毒、行为反常、还跟美国政坛搅在一起。 当天特斯拉成交量直接飙到1.23亿股。 隔天马斯克又突然公开反对新的税收法案,股价持续下探,但奇怪的是,交易量却慢慢萎缩。 你知道这通常代表什么?

这很可能是散户在卖。

机构投资人通常是理性思考、慢条斯理地做决定。 散户就不一样了,看到风吹草动就怕了,立马砍股保平安。

但是到了星期四收盘,画风又变了。 交易量突然飙到2.75亿股,远远超过新闻当天的水位,股价也跌到284美元。 这种量价结构,基本就是有大户(可能是机构)开始出手了,不论是砍仓还是进场,总之这已经不是你我这种小咖能搅动的水面。。。。 继续阅读

比亚迪是车神,还是债王?拆解这颗3000亿的隐藏炸弹

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只要有公司卖得好、广告打得猛、媒体吹得响,大家的信任就跟打鸡血一样?比亚迪就是个典型例子。新能源车销量冠军、车子远销欧洲,听起来像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完美样本。但问题往往藏在你最不想看的地方:财报里那些不起眼的科目,才是看清企业真相的钥匙。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比亚迪背后那颗看不见却可能很吓人的债务炸弹。

财报魔术:债务的“隐身术”

比亚迪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净债务为277亿元人民币。乍一看,这对于年营收超过6000亿元的企业来说,似乎并不高。然而,香港独立会计研究机构GMT Research指出,比亚迪将大量债务隐藏在“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中,实际债务高达3230亿元人民币。这种做法类似于恒大当年的财务操作,虽然表面光鲜,实则暗藏风险。

供应链融资:变相的“资金池”

比亚迪通过“供应链融资”延长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最长可达270天。这种做法让比亚迪在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现金流,用于扩张和研发。。。。 继续阅读

沙发、冰箱、彩电上车:中国电动车真的赢了特斯拉?

如果你最近有在YouTube、微博、或者汽车论坛晃过几圈,应该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只要提到特斯拉内饰,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這什麼毛坯房?转个头,中国电动车的内饰被捧上天,什么彩电、冰箱、沙发通通给你塞进来。看到这边你是不是开始怀疑人生:到底谁才是“有设计感”?特斯拉是真的抠门,还是我们眼睛被国产厂商的皮革缝线骗了?

我花了点时间仔细研究了一下,想把这些看似只关乎个人喜好的事,拉回到更深层的文化、市场跟产品定位差异。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为什么中国电动车的内饰让人一坐进去就有种进到星级酒店的错觉,而特斯拉则像坐进一间正在施工的展示屋。别担心,这不是键盘喷文,我们来点结构清晰、轻松又带点毒舌的分析。

中国品牌的电动车,像是理想、问界(Aito)、小鹏这些厂,内饰真的猛。随便一台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的车,里面配得像三十几万的级别。皮质包覆、氛围灯、三联屏、冰箱、按摩座椅,甚至还有全家一起看片的投影设备,这不是车,是行动家庭剧院。。。。 继续阅读

小米YU7不是法拉利,是电動胖虎

小米前几天的发布会我看了,心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感想是:“这不就是法拉利Purosangue的影子车吗?”外观几乎接近复刻级别,但雷军还是能在台上谈设计比例谈得一本正经,仿佛美学是小米独家发明。

问题来了:你不能只讲外表不提体重。YU7这车重得吓人,整备质量直接飙上2.4吨,不是一般的“敦实”,是真·厚重。为了推得动这身板,只能硬塞将近100度的大电池,最后换来勉强比特斯拉Model Y多出的五十公里续航。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

电压平台与电池:表面升级,本质吃力

YU7这次全系上800V平台,听起来挺先进的,电池容量也堆到了接近100kWh。听起来猛,对吧?但Model Y长续航四驱版只用了78度电池,就能跑到CLTC 719公里。

那YU7呢?电池多了三成,结果多出来的续航只有51公里。就这?别说工程师,国小数学老师都要摇头。

更离谱的是,Model Y用的是255宽胎,YU7居然配了更窄的245胎。理论上胎越宽越稳,但也更耗电。小米这边胎窄了,续航还没拉开差距,说实话,这不是设计,是掩饰。。。。 继续阅读